产品成熟期,我们这样做SaaS


一个行业SaaS,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到50%+,接下来该怎么做?

来源  /   SaaS学姐  (ID:gh_5c7314bf3a9d)  

作者 /   假装是运营  



产品体系和组织人才都已经趋于稳定,同时行业天花板已经触手可及。


一边是增长放缓但仍旧要投入资源的老产品,另一边是还不明确的新增长方向


在不增加资源的情况下,如何做好选择题,如何分配资源,决策路径?


这是不小的挑战,也是千人千面的商业智慧。


这里分享我亲身经历改编的故事,聊聊SaaS走到成熟期面临的问题和解法,权作抛砖引玉。



ps:微信公众号又改版了……请大家将我们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

点击下图即可三步完成星标

·


·
·
·


01

用旧地图找新大陆


新一年的CEO寄语中,老板定下基调“出海!出海是我们今年的必经之路!”


公司主营的这款SaaS产品在国内已经有着绝对的领先优势。


市占率,续费率,好评率在同行中遥遥领先。客户愿意购买,还愿意带新客户来使用,让产品很快在这个不算大的行业打响了名声。


接着,问题来了:有模仿者开始跟进,像素级抄袭,采取低价策略拉动客户。


辛辛苦苦几年,在中国市场从无到有设想出一款新产品,找到天使客户做PMF,优化产品再铺向市场走量,中间有多少功能是自己创新出来的,有多少需求是自己挖掘出来的,有多少市场教育是通过一次次拜访和展会上累积出来的?


创新太难了。


中间遇到那么多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可以让企业走向死路。在九死一生间,好不容易拼出了一条活路,而抄袭一出现,轻轻松松就获得了一切。


而客户也不会偏爱创新者,只会看到更便宜的价格可以买到类似的功能。


对于抄袭者来说,简单复制一遍已经被验证成功的产品,就能让创新者无能为力,眼睁睁看着客户流失。


正因为市场出现了这样的恶意竞对,且国内市场本身的容量也逐渐见顶,老板才会把出海当成企业的新路线。


老板期望通过出海发现和国内类似的市场,用一套经过了实践的产品去满足不同地域的客户。


万幸的是,产品服务于一个细分行业。


客户的业务相似性较高,组织设置、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在一定程度上都是通用的,大概60%-70%的业务诉求可以直接被满足。


剩下的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不同地域的监管标准上。


这类由上级监管单位,客户公司内部法务和合规制定的规则,堪称铁律,除了通过产品踏踏实实的去满足,也别无他法。


公司一边在安全合规上去搜集更多的场景,把差异化抽象成产品上的标准方案;另一边则开启了产品的语言适配。


相比起英文在欧美国家的通用性,亚太的情况则复杂得多,每个国家都有对应的小语种。业务进入当地,客户首先聊的都是“产品有本地语言吗?”这件事情表面上挑战的是翻译资源,其实上是在考验翻译体系的生产成本和效率。


产品多卖给1个国家,找懂这门语言的人,窃持续配合翻译并不难,但要适配10多个国家呢?考虑到有些国家的语言小众,投入产出比并不高。


团队几经实践,最终摸索出了一个公式:技术+配置+更新机制。


技术上,由研发人员去定位需要翻译的文字,从海量的代码里把需要翻译的内容“抠”出来,把每一行文字都单独定义,让其可以被多种语言描述。


配置上,提供系统让翻译人员录入译文。每一组文字都有唯一的编号,且可以设置它的英文、日本、韩文以及其他各种小语种的翻译。


更重要的是更新机制,英语这样的大语种翻译交给了留学背景的内部同事,一部分小语种由客户出人翻译,剩下的才是找专业翻译人员的内容。这样有效在成本、质量、更新效率上取得了平衡。


当产品和多语种适配都准备好了,组织上的调整也借着跟进,把销售事业部扩大为国内、亚太、欧洲,每个事业部都配备了本地化的精兵强将,开启了出海找新大陆的过程。


那结果如何呢?我们后面聊。先来看第二点,这是完全贯彻了“软件即服务”精神的一点。


02

在旧大陆上做服务


日子久了,所有的客户都能划分成两类:一类是基本盘,另一类是增长盘。


而成熟期的老板,开始特别关注基本盘。


这类客户往往规模大,组织体系复杂,比起便宜的收费,他们更关注的是SaaS服务的稳定性和服务。同时他们也有较强的付费能力和付费意愿,所以老板希望能做更细致的客户研究,为这部分客户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和产品。


按照老板的要求,销售启动了客户盘点,按照多个维度对客户进行划分,把客户归入SABC各个等级。把S+A的客户,纳入公司的基本盘。


接着任务来到产品组,针对基本盘开始深度调研。


S级客户安排出差当面访谈,A级客户则使用统一的问卷线上调研。2周以后,数据陆续回来,我们对客户的背景、组织架构、角色安排、业务流程、业务上的信息化诉求有了全面的了解,对于关键角色,也抽象出了完整的用户画像,对他们的了解,细致到每天做什么,每月做什么,考核是什么,担忧是什么。


信息已就位,老板终于可以开始做更细致的服务。


一方面开启了S级客户服务专项,及时为客户的关键角色更新需求进度,也保持了客户的良好沟通,成为了后续的需求来源。事实证明,这些天天使用系统的一线角色,他们对于产品的体察性更强,对于能力和体验的把控细致,成为了真正的产品共创者。


另一方面,在迭代了几轮搜集回来了的需求后,成熟客户所需产品能力也基本成型。于是公司重新定义了这条产品线的报价模版。把客户分为成熟客户、成长客户和初创客户三种,为成熟客户提供了最全最不受限制的能力,初创客户仅提供堪堪够用的能力,个性化相关能力一概不含,而成长客户介于两者之间,不提供成熟客户看重的流程化、自动化能力。


至此,基本盘的服务体系成型,既对S级客户有更深入的主动掌控,又借此机会补全能力,在新的价格体系上,获取有付费能力客户的那部分溢价。


03

新地图在哪里


万物皆周期。老板明白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在旧地图的领域耕耘时,也不忘开始寻找新地图。


问题一:我们擅长什么?
问题二:市场需要什么?

问题三:问题一和二的交叉点是什么?


提出问题,埋头思考,解答完三个问题,似乎出路就能在眼前。


这个过程老板群策群力,组织了高层一起脑爆,一起分析市场上的新产品。


尝试从现有人力中剥出一个小组,去进行新产品的规划和开发,但总在产品做到一半的时候被老板叫停。或者是因为投资人的风向,或者是因为市场变化,但都没有改变轰轰烈烈开始,沉沉寂寂结束的命运。


如此往返几次,对于新地图的探索也慢慢没人再提起。


故事总该有一个结尾,到了年末总结的时候。


除了停下来的新路径探索,同样处境尴尬的还有欧洲事业部。


鞭长莫及的员工管理和迟迟不能产出的单量,让欧洲事业部最终迎来了关停的命运。而亚太事业部的出单情况比想象要好得多,更适配的产品功能和翻译能力,让事业部得以存活,同时公司也在出海做小语种客户上,慢慢建立了业务方法论和产品壁垒。


纵观一年,最有成效的要属针对基本盘启动的一系列行动。最终S级客户得到了接近100%的续费率,让公司有了较为充足的资金储备。当然在服务大客户过程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部署问题也让公司感到过困扰,不过这里的解决方法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回顾成熟期这一年,扎扎实实地在现有产品上更新,不断细分客户了解客户服务客户,把每个环节精益求精,跨很小的步伐去找同行业不同地域的客户,最终成就了公司的成长底线。


而这一结果的反面,是探索新地图的踩坑。


团队认为成功可以被复制,从而低估了第二次增长的难度。先入为主的观念是,已经成功了1次的自己一定比从0开始的自己更好,所以在重新出发的时候,第一个问题是“我们擅长什么?”再来去找市场需要的交叉点,对新产品的信心甚至都没有持续到把产品做出来。


如果团队真的是刚刚创业,或许会先问“市场需要什么”,而不是“我们擅长什么”。


初生牛犊不怕虎,二次创业的公司,应该当牛还是当虎?答案交给大家。





加入我们

专题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阅读


点个「在看」,和我们一起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