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SaaS公司该何去何从,现在到了必须决定的时候了

对于这个问题,几乎所有人的答案都是:活下去。

但这可能是对SaaS经营的一个最大误解,因为在所有的干法中,“活下去”其实是最难的一种。这需要非凡的控制水平和能力,就像骑车,骑得快和骑得慢都没事;但只要停下,就随时可能翻车。

实际上,不管是要活下去,还是打算继续狂奔,现在都必须想清楚三个问题:

  • 做什么-重新思考所选择的切入点,是否真的能成为一门生意。
  • 怎么做-怎样才能让这个生意规模化地盈利。
  • 确定性-在不平衡中,找到稳定点。

01

做什么

现在重新考虑做什么,是不是太晚了?

其实对于SaaS来说,调整和聚焦,到什么时候都不算晚。再说,总不能一条道跑到黑吧?

实际上,在国内的SaaS行业,对于“做什么”,始终存在三个严重的认知误区。只不过在钱多的时候,没人会考虑这些问题。

现在是该修正它们的时候了,这三个认知误区是:

1)目标太大

大部分SaaS投资和创业,都是奔着独角兽去的。

可是在国内企业环境下,企业使用IT的习惯还没有形成。也就是说,不存在大块的金矿,SaaS只能是聚沙成塔,依靠规模和长尾的力量。

所以,短期内速成独角兽,根本就是想多了。

本质上,大部分SaaS应用,都是面向企业具体问题的,所以它们看起来都是“小生意”。即使在海外SaaS行业,与软件比起来,绝大多数SaaS也是小型、甚至是微型的。比如前面文章介绍过的费用报销服务SaaS Concur,工资条服务SaaS Paylocity,企业车辆管理服务SaaS Samsara等。

但偏偏有人就爱选择性地拿SalesforceWorkday等大型SaaS企业说事。一通复制下来的结果,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大目标就必须有大市场支持,如果没有,就需要考虑缩小目标和业务聚焦。

(2)“赛道”所困

大多数国内SaaS公司,都没有认真思考过“做什么”的问题;而是简单复制海外SaaS的所谓“赛道”就直接开干。

其实,SaaS领域根本就没有“赛道”这回事。你要非说有,那么所谓的赛道,也只是一个业务领域而已,它们并非因SaaS而存在,因此跟SaaS做什么没啥关系。

实际上,你要考虑的不是赛道,而是在哪些业务领域,你发现了企业的业务痛点。如果解决了它们,你自然就会获得企服市场的奖励和回报。

其实“痛点”只是个俗称,它们的正式名称是客户成果(Customer Outcomes),它们的价值是可以用真金白银衡量的,所以客户成果也是客户心甘情愿买单的唯一理由。

但是有个问题,即客户成果是由客户价值要求决定的,所以它们不一定可复制;即在海外企业环境是,复制到国内就未必是。

比如说HCM (Human Capital Management)其关键词是Capital既然把人视为与ROI紧密相关的资本,那么投资数十万、上百万美金订阅服务,就很值。

而国内企业,无论大小,人就是人,跟Capital没半毛钱关系。这种背景下,HCM SaaS所提供的所谓成果和价值,其实都是职能和功能;作为工具花那么多钱,客户就得掂量再三。

追捧海外赛道的结果,就是放着国内企服遍地的需求不去做,偏要复制海外的赛道,然后还抱怨客户不买账。

(3)有用和好用,哪个更重要?

ToC的消费领域,新奇和好用永远是第一位的,只要能成交,商品是否有用,那不是厂家该考虑的事。

但这个逻辑放在SaaS所在的ToB领域,就毫无逻辑性可言。即一定先是有用,然后再说好用的事,如果一个SaaS没用,根本就谈不上好用的问题。

遗憾的是,这么简单的逻辑,很多SaaS公司却搞反了。把有没有用放到一边,整天宣扬自己产品的先进性、数字化、AICX。其实这些只是解决客户问题的手段,而非目的。它们可能会使有用的产品更好用,但是并不能让没用变有用。

实际上,所有不谈客户成果的SaaS,都是自娱自乐;而以好用之名,向客户推销没用的产品,就是损人不利己。因为不但浪费了客户的时间和金钱,自己也没有得到续费和增购的收入。

实际上,国内很多SaaS公司走到今天这步田地,都是被这三个错误认知带偏的。

02

怎么做

即使一个SaaS具备了实现客户成果的能力,也并不能保证这一定是个可规模化盈利的生意。

也就是说,即使方向对了,也不是怎么做都能成功。

每次讨论怎么做的问题,最后大都变成了抬杠。有人说要靠产品力,有人说必须靠强力销售,还有人说没有客户成功不行... ...

实际上,怎么做确实没有一个标准的干法,但为了降低试错的成本,我特别推荐一种方法,即根据收入流目标的分配,反推出对应的业务方法。

我们知道,SaaS业务的收入流主要是四个,因为描述比较复杂,所以我把它们总结成下表。

这张表通常只在正式的咨询中使用,这倒不是我不愿意分享,而是每次用它来讨论时,经常会引起抬杠。比如,为什么用这些指标?这些指标数据是从哪里来的?你能保证它们的准确性吗?

其实你该关注的,并不是指标准不准,而是对应的收入流有没有、有多少的问题。因为我们的目的,是根据收入流的目标,决定怎样分配资源和怎么干的问题

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如果干法不对,则这个SaaS业务可能永远都不会盈利。比如,很多公司的扩展收入和渠道收入近乎没有,可以肯定地说,增长和盈利就不会发生。

实际上,各种收入流之间是一种平衡关系如果只靠其一,注定走不了多远。比如只靠销售看起来可以提高收入,但是这样干,除了增加获客成本,低劣的获客质量还将严重影响留存和扩展收入。如果公司有钱烧还好说,一旦没钱,离收入崩盘就不远了。因为SaaS业务的长周期特性,可能连改正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计算好满足增长目标的收入流分配,怎么做的问题自然就会清晰;而不是病急乱投医般尝试各种招式,胡乱地招人和裁员。

03

确定性

很多人都会有疑问:如果梳理清楚“做什么”和“怎么做”,就一定能活下来吗?

讲真,真的不一定,或者说只是降低了公司迅速失败的可能性。

首先,从收入流可以看出:SaaS公司想要短期内实现盈利,真心很难,特别是收入流发展不均衡的条件下。

其次,与软件不同,SaaS是一个长周期业务,实现收入流的均衡增长,需要较长时间的能力积累,而不存在任何幸运机会。比如,有数据表明:一家渠道伙伴能产生健康的收入贡献,需要3~5年的时间。再比如,要实现NRR>100%,客户成功团队的成熟时间,同样需要3~5年的时间。

但这并不是说,SaaS公司就没有改善的机会和可能。实际上,活下来的真正含义,正是通过对收入流的局部改善,来稳定基本盘。

国内企服市场巨大,只要不出局,就一定会有机会,这才是活下来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