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一个SaaS生意,与“SaaS创业”,根本就是两回事

近千亿资本驱动的SaaS创业,创成了现在的样子。最后就一个结论:中国的SaaS市场不行,客户也不行,甚至说中国根本不需要SaaS

SaaS作为投资的“风口”,也只能是这个结论。

但如果把SaaS视为一种生意,这个结论就太奇葩了。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什么生意会糟糕到需要怨客户太Low,抱怨没有市场。不做就是了,犯不着。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是“SaaS创业”本身的问题呢?

其实这种可能也不是没有。我就注意到,国内的SaaS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围绕着一个生意做的,我把它们叫做生意型SaaS。还有一类是基于一个概念做的,我把它们称为概念型SaaS

而大多数所谓的“SaaS创业”,基本是概念型SaaS的代名词。

概念型SaaS我们已经见得多了,它们大都资本充足,公司规模也较大。但生意型SaaS却极少有人关注到,因为它们的规模都很小,无论是公司的名称,还是产品的品牌,领域外的人很少听说过。

那么,既然大的没做成,小的又被忽略,所以人们就更有理由认为,国内根本就没有成功的SaaS公司。

之所以到现在还有这个误解,就因为SaaS公司“成功”的标准界定问题。或者说,现在由资本设定的“成功”标准,太不切合实际。

比如,国内要想出现像Salesforce那样数百亿美元营收,市值数千亿美元的SaaS企业,在可预见未来,没有可能。

为什么呢?因为这需要两个必要条件:高消费额(也就是客单价)和大“客户量”。而这两个条件,国内一个都不具备。

海外SaaS的订阅费,那是真的贵;而国内SaaS,根本就贵不起来。

随着越来越多的生意都进入“低利润”时代,SaaS也都会成为生产资料,而进入企业的成本,比如生产成本、营销成本、运营成本等。

如果企业在SaaS工具上的消费过高,就会更加微利或者增加亏损。想象一家企业使用数十个、乃至上百个SaaS,价格真的会变成一个进入门槛。

生意型SaaS虽然通常不存在市场进入难的问题,但价格普遍被压低。而对概念型SaaS来说,既有市场进入障碍,又有更大的价格限制,同时还存在更大收入损失(流失)的可能。

那么,降低价格、薄利多销,总可以扩大客户数量吧?

其实并不能,因为薄利多销,也不是想多就能多的。

随着生意型SaaS的领域细分,目标客户市场也在收窄,也就是说合适的客户也会更少。

而对于概念型SaaS来说,虽然看起来不存在特定市场的问题。但是“万金油”式的SaaS产品,在今天其实既难获得足够多的付费客户,更难获得持续续费的客户,它们的“漏桶效应”更加明显。

国内的低客单价和客户数问题,虽然对SaaS的规模化营收产生很大制约,但这也并不是说SaaS在国内没有出路。恰恰相反,事实已经证明,SaaS是本世纪IT领域最重要的商业创新,更是一个低门槛的创业手段。

现在要做的,只是把不切合实际的“成功”标准降下来,那样大部分SaaS生意都可能会成功。事实上很多名不见经传的生意型SaaS,已经跨过了盈亏平衡点,其人均创收和人均创利,已经超过多数大公司。

降低“成功”标准,或许会让SaaS的投资热度降下来,因为这些“小生意”,根本进不了资本的法眼。

其实这也没什么不好,让每个生意都能按照它们本来的规律运行,而不是拔苗助长,才有长大的可能。

至于一些“SaaS创业”创出来的SaaS,可能市场真的不需要它们,即使资本更看好他们。

这也不奇怪,因为“风口”是需要赌的,而生意不用。


关联阅读:一个没有业务打底的SaaS,啥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