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臂猿-企业应用及系统软件平台
一、国内困局
年前和一家国内顶级SaaS公司的高管聊了聊,他坦言2023年公司的业绩已经没有增长了。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这家公司都很优秀:
团队来源于国内一线大厂、细分赛道市场占有率超过20%、NDR超过100%。
一切都很好,除了一点:国内已经没有市场空间了。
我问他:公司有出海的计划吗?
他说,在以前是没有的,但是现在,可能不得不看看海外市场了。
二、出海难题
毫无疑问,这家SaaS公司面临的问题,并不是个例。
2024年,会有更多SaaS公司把出海放到更高的优先级。
但是,中国SaaS出海,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最近,我邀请了Quick Creator的联合创始人阎总在产品星球分享了中国SaaS出海的一些心得。
阎总是一个很爽快的人,分享毫无保留,期间他分享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出海创业之前,他在国内一家融资了几亿美金的SaaS公司任职CTO。
因此刚出海的时候,他根据以前的成功经验,设计了一款面向全球的数据处理SaaS工具,也顺利拿到了融资。
但是很快,他们就发现国内外创业环境差异很大。
比如,国外SaaS工具都很强调PLG(产品驱动),但是他们的产品却沿袭了国内大而全的风格,用户的上手成本特别高,推广非常困难。
最终,他们决定抛弃以前的成功经验,从0到1做了一款完全不同方向的AI SaaS产品,结果商业化进展反而很顺利。
在过去,其实有不少国内知名SaaS公司出海。
但据我了解,他们大多都遭遇了增长的瓶颈。
按道理说,海外有更庞大的市场,客户付费意愿也很强。
但即便是中国最优秀的一批SaaS公司,其海外营收占总营收的比例也不超过10%。更不要提规模化盈利。
中国SaaS在海外面临的一个普遍难题是本地化不足。
一位SaaS出海业务的负责人给我讲了一个小故事:
为了开拓欧洲市场,他们曾经面试了一位欧洲本地销售人员,结果人家一看产品很多功能都不满足本地化需求,于是拂袖而去。
这个小故事不仅反映了中国SaaS在国际化产品上的不足,也反映了在国际化团队建设上的不足。
而这两者恰恰是一家创业公司最核心的部分。
不过,当我们在苦苦思考如何破解“本地化”难题时,我们有没有想过:
也许并非是我们不够努力,而是我们在一个错误的方向上过于努力?
三、为什么SAP、Oracle能成功国际化
据我所知,中国大部分SaaS公司的出海策略,本质上都是中国产品的国际化。
即在中国本土版本的基础上,添加国际化功能,从而适应海外需求。
我把这种策略称之为“从1到N”。
SAP、Oracle都成功执行过这种策略,但是他们的成功,却有几个重要前提。
第一:
在SAP、Oracle进入中国的年代,中国企业普遍都在向发达国家学习管理经验。
他们购买国外管理软件,与其说是购买产品功能,不如说是购买发达国家的管理理念。
这就大大弥补了功能本地化不足的缺陷。
第二:
传统软件定制开发灵活度很高。
这就意味着,即便产品功能不满足本地化需求,也可以通过定制开发进行弥补。
第三:
SAP、Oracle的利润空间更高,有条件引入本地化实施商。
国外软件的功能虽然有诸多缺陷,但是有经验的实施商可以利用本土化服务经验进行弥补。
产品不足,服务来补。
甚至有实施商在标准功能基础上,开发了本地化功能。
第四:
传统软件的营销模式几乎都是SLG,依靠销售人员推销。
这就弥补了产品本地化不足在营销端的弊端。
通过销售人员的面对面沟通,大大降低了客户认知的难度。
第五:
可能也是最重要的前提。
那就是欧美市场比中国市场大得多,在产品研发上优先匹配欧美市场的需求,从商业角度来说是更合算的选择。
四、中国SaaS出海的“特殊性”
中国SaaS出海则不具备以上条件。
第一:
中国企业的经营模式和发达国家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很难依靠推销理念来推销SaaS产品。
很多中国SaaS产品甚至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比如基于企业微信的SCRM。
第二:
相对于传统软件,SaaS产品的二次开发灵活度更低,本地化缺陷的解决成本更高。
第三:
中国SaaS在海外的价格往往只有竞品的几分之一,很难像SAP、Oracle一样引入有实力的本土实施商。
第四:
SaaS产品在海外的PLG属性很强。
很多时候,用户购买产品最核心的标准就是“产品是否好用”,甚至因此愿意接受更高的价格。
这就进一步放大了本地化不足的缺陷,而弱化了我们的价格优势。
第五:
相对中国市场来说,欧美反而是利润空间更大的市场。
如果产品的国际化程度不足,就相当于主动放弃了一块最肥美的市场。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如果中国SaaS也采取SAP、Oracle同样的策略进入欧美市场,那可能在战略上就出现了偏差。
其实,这个问题有点类似SaaS星球一位星友的问题:
一个SaaS产品,如何才能同时满足小企业和大企业的需求?
按照我的经验,面向小企业和面向大企业的SaaS产品,在产品设计、营销和交付上都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小企业和大企业对应两套独立的产品。
当然了,有很多SaaS公司会坚持用一套产品来同时交付小企业和大企业。
但是如果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他们往往是优先满足大企业的需求。
其本质是在战略上把小企业放到了次要地位。
那如果非要用一套产品,既完美满足大企业的需求,又完美满足小企业的需求呢?
在产品的早期也许还可能做到。
但是越到产品后期,这种冲突就会越发明显,最终是两头都不讨好。
实际上,中国SaaS公司并非没有出海的成功案例,比如AfterShip、八爪鱼等等。
但是他们的国际化产品,从第一天开始就是面向海外市场独立设计的。
是完全“从0到1”的产品,而不是在中国版本基础上的“1到N”。
那么,从1到N设计SaaS产品,和从0到1设计SaaS产品的关键区别是什么呢?
相对来说,“从1到N”会更关注功能层面的问题。
比如,从1到N的产品经理会更关注目标客群的功能需求,并根据客户需求的优先级来迭代产品。
“从0到1”则会更关注商业层面的问题。
他会审视目标市场和潜在客户的商业痛点,并思考如何用更好的方法来解决商业问题。
换句话说,“从1到N”更像是基于现有产品,根据客户提出来的需求,按部就班的设计产品。
而“从0到1”则需要善于寻找新的市场、勇于试错,从而找到新的市场机会。
显然,后者更倾向于按照“第一性原理”思考问题。
我认为,中国SaaS出海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我们总是用“从1到N”的思路做出海。
但真正有效的思路,也许应该是“从0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