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盘点:2023年品牌营销展望(上)


一、沟通触点碎片化、场景化,决策链路更无序

过去一年,品牌与消费者的沟通触点更分散了。

线上注意力更稀释,流量成本更高,来自两方面因素:

社交平台不满足于分割种草环节的蛋糕,加速变现,用视频化/电商化/直播电商等业务与传统电商/新兴电商同台竞技;

电商阵营也没闲着,远场/近场电商平台加速整合,天猫推出即时零售业务,京东做起自有零售业务(京东超市&京东百货),视频号开启直播带货,小红书加速视频作品投放/自有商城搭建,抖音除自建商城还用团购券/与饿了么合作做起到店/到家业务,连B站也在加速短视频化……

这给消费者带来的感知变化是,越来越多社交平台的话题内容混入了商家营销内容,更需要听从达人/自我学习对商品进行筛选,以及越来越多的品类可以在线上不同平台完成价格、品质、服务、口碑的筛选,决策链路变得更加无序。

线下零售来回停摆后,增长聚焦在更确定性的消费场景下:

一是越来越多的行业如烘焙、火锅、卤味等,将品牌连锁店开在社区。这不仅是因为,在前两年新消费品牌的竞争下,高线城市的优质商圈点位已经饱和,以及要承担对封控停摆的高租金、人力成本;更是因为,消费者在个别品类的消费上如生鲜相关,已经养成距家更近、更好的消费习惯。

二是除品牌连锁店在社区越开越密外,大型商圈、城市广场、城市近郊的商业形态、零售业态仍在洗牌,优质商圈既要往最新/最潮进化(例如办展/办音乐会/开快闪店等),也要有足够的差异化业态(既对线下零售同行、也对电商要有竞争力),如新近开业不久、定位高端的SKP成都项目,更多聚焦美妆、鞋服品类,且持大比例的买手店,餐饮业态只分给了高端咖啡、烘焙品牌。

这给消费端的感知变化是,为满足不同消费力人群的需求,满足同等消费力下对不同品类的需求,满足相同品类在不同渠道下的需求,零售业态还将持续分化出新形态,会员店/折扣店,星巴克甄选店/星巴克传统大店,家门口的精品水果店/社区团购水果……

这些形态共存的例子都在印证:即使是同样一批手握百元大钞的消费者(如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即使只对特定品类有需求(如咖啡),但因沟通触点的分散,也会给高中低端渠道(是辐射全市的优质商圈还是辐射3-5公里的城市片区商圈)/对特定渠道下的品牌(街边店选瑞幸or幸运咖or麦咖啡)/对品牌及其不同店型(是星巴克甄选还是星巴克大店)/不同渠道下不同规格产品(是美式浓缩还是手冲)带来非常不确定的流量。

线上线下的流量趋于碎片化、场景化,消费者的决策行为更显得“不理性”、“没有章法”。


往期精选内容:

重磅资讯:李子柒与微念达成和解,谁是赢家?

到底是谁,创造了李子柒的商业神话?

运营速看!短视频爆款脚本设计

干货:怎么用轻抖去水印?看了就懂!

本文来自轻抖去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