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盘之苦,必不久矣

网友的网盘之苦,终于不必久矣!

11月初,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信息通信服务感知提升行动的通知》,将优化网盘类服务提供方式作为重点任务之一。其中明确,在同一网络条件下,向免费用户提供的上传和下载的最低速率应确保满足基本的下载需求。工信部还要求,这项改造必须在2021年12月底前完成。

通知一出,“苦网盘久矣”的用户纷纷拍手称快,不过,仅仅凭借着两行不到一百字、且表述十分模糊的新规,工信部能够真正遏制住垄断网盘企业的行径吗?

1、免费的不一定是好的

纵观我国的私有云存储企业的发展轨迹,可以很形象地用一个左边长右边短的“U”来形容。

据悉,当前我国的云存储市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公有云存储与私有云存储,具体来讲就是个人网盘与企业网盘,这二者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企业网盘侧重文件协同和沟通协作,个人网盘则侧重容量。这篇文章中,我们主要侧重私有云存储方面。

云存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电子邮件时期——如果电子邮件可以将文件在互联网上传来传去,那为什么不能把它存起来呢?带着这个问题,加之技术进步,人们通过将文件发给自己的方式,让文件在网上兜了一圈后,成功被保存下来,并且独立占有了一定的邮箱空间。云存储的雏形就这样诞生了。

2006年,谷歌率先提出了云概念与云理论。随后亚马逊、微软、IBM等公司也纷纷宣布了各自的“云计划”,云存储概念诞生。这一时期,也是云技术引入中国的时期,可以说,中国在云存储这一方面的发展是不慢的。

我们先看看中国私有云存储市场发展左半边比较长的“U”。这一段时间是中国云存储行业的爆发期,也是混战期,大致从2010年开始,到2016年结束。

2010年,是资本大量进入私人云存储行业的元年,伴随着金山、百度、360等当时的行业大佬先后推出了自家的网盘平台,天翼、新浪、咕咕、搜狐等后辈们也是急吼吼入场,当时所有资本们都认为云存储市场是互联网的一大新风口。国内存储市场也随之进入了高速发展与野蛮生长时代。根据IDC的数据统计,2012年,我国云存储市场规模为3.45亿元,到了2016年,这一规模达到了47.83亿元,增加了近13倍。

这一时期,各大企业群雄逐鹿,使用的方法还是他们最为擅长的价格战。因为私人云存储说白了还是属于流量经济,需要不停地抢人来尽快地覆盖市场,同时挤掉潜在的竞争对手,而吸引人最直接的方法无外乎低价——体现在互联网行业上,就是免费。

原因有两点:第一,在当时,我国消费者为虚拟服务买单的意识还较为薄弱,大家使用免费产品服务已经很习惯了;第二,竞争激烈,市场诱人,前景广阔,使得互联网企业愿意持续出血支持自家网盘发展。故此,中国的网民享受了相当长的一段“免费网盘”时间。

好景不长,从2016年3月115网盘关停部分功能开始,一直到10月,包括阿里、新浪、迅雷、腾讯、360、华为在内的互联网大厂无一幸免,云存储行业迎来了一波关停潮,一些网盘关停了部分功能,另外一些干脆直接放弃市场,默默退出。至于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两点来解释:

第一,烧钱让竞争更恶性。网盘服务是虚拟服务,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背后是企业在实实在在地烧真金白银。根据《回形针PaperClip:中国的网盘为什么这么难用》中给出的数据,以百度阳泉数据中心为例,网盘运营的成本可以被拆解为硬件成本、耗电成本、带宽成本、人员成本、办公成本、与推广成本。拿硬件成本来说,阳泉数据中心约有4万多台存储服务器,单台成本约为4.6万元,仅硬件成本就接近20亿元。

再加上硬件数据需要备份的话,这一数据可能还要翻倍。如果再算上其他方面的成本,总成本在30亿元以上,每年的维护成本也在26亿元,这样庞大的成本需要巨大的财力才能玩的转,即使是像阿里、腾讯这样的巨头,烧了几年钱之后,看不到市场爆发,也会有些架不住;而云存储的盈利模式又是单调的,主要还是吃用户流量,因此其附加值是不高的,即使在后期通过内置广告、服务升级等手段想要依靠大量用户流量来收回一点成本也于事无补,因为被“惯坏了”的用户根本不吃这一套,反而招来乐骂声一片。目前来看,通过免费服务抢占市场这个运营策略总体上是失败的、更是恶性的。

第二,免费也意味着质量保证的缺失。对于网络安全稍有留心的人就会发现,由于网盘集中存储用户数据的储存方式极易遭受黑客入侵,故此近年来网络上的数据泄露事件大多发生在云存储领域。

前文提到,各企业网盘要保证活着这个要求本身,就已经是一件非常烧钱的事情了,已经让很多企业难以为继了,更别谈花大价钱去做用户信息保护和数据备份了。这些后续的升级服务没钱去做,就形成了技术真空,那么即使依靠着免费使用的诱人条件拉来了用户和市场,又能把人留住多久,又能培养多少忠诚的用户群体呢?就像把一堆金条堆在无人看管的仓库中一样,安全意识和隐私需求高的消费者对此是不买单的。倘若承受不了巨额的资金补贴又开始搞广告植入、付费服务升级那一套,所引起的消费者厌恶无疑会很大。由此看来,免费可以拉的来市场,却不一定能拉来民心,免费,反而限制了云存储的良性发展空间。

当然,以上说的是我国云存储企业的问题,从整体市场上来看,我国的云存储市场还是呈现迅速扩张趋势的。还是用IDC的数据来说,2017年中国云存储行业市场并未受到网盘关停潮的影响,反而逆势增长,从2016年47.83亿元涨到了91.5亿元,涨幅接近2倍。

在2016年关停潮中活下来的百度,面对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也开始思考怎么赚钱、把烧掉的成本给补回来了,最具象化的体现就是令人诟病已久的限速,目的就是倒逼免费用户开通会员。也正是从16年开始,中国云存储企业的发展进入了下半场,不论新旧资本势力,都不愿意采取那种无底洞式的烧钱打法。百度网盘做了相当一段时间的网盘寡头,根据百度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百度网盘在国内网盘市场占据80%的市场份额,用户人数突破了6亿人次。

2、"5G时代全网公敌"

前文提了一堆我国云存储企业成本运营高、收益低的内容,似乎百度网盘限速有理,是消费者被惯坏了,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以百度网盘为主来分析。

前文花了大篇幅说明了国内个人存储服务企业的经营模式是有问题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网盘的收费行为是合理的,这种“合理性”对三方有利:对企业,收费是目前仅有的回本方式,企业收了费,才会有更多的动力去做服务升级,比如提高数据安全防护等;对于私有云存储市场来说,行业有钱赚,才能吸引更多的资本入局,形成竞争,而不是像今天一样百度网盘一家独大;对于消费者来说,通过付费可以获得持续良好的使用体验而不是贪一时的“小便宜”,更有助于培养虚拟产品的消费意识,是一种网络进步。故此,网盘收费,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笔者是举双手赞同的。

不过,网盘收费的具体方式是导致用户与网盘供应商矛盾的重要诱因。笔者从三点来解释:

第一, 限速过于离谱。

随着5G时代的来临,消费者对于网速的要求是越来越高的,可是百度网盘的限速实在是过于离谱,只有十几KB/s的下载速度仿佛让人回到了拨号上网的时代,因此百度网盘也被戏称为“5G时代的全网公敌”。

消费者当然明白,提供网盘服务要在开发、运营、维护等方面付出大量的成本。但是使用网盘的用户不可能都是“高频且必须”的用户,有很多“低频且必须”的用户可能隔几个月才会使用一两次网盘服务,根据易观千帆数据显示,截至至于2020年8月,百度网盘活跃人数为6629.2万人次,相比于巅峰时的过亿人次,百度网盘的月活用户是下滑的——因此,月度会员形式的付费方式就太不划算了,而极其离谱的限速又在逼迫消费者去花冤枉钱,这样损失的无疑是软件的口碑,最终必然会体现在市场份额的下降方面。尽管百度网盘针对这种情况也推出了短时间付费提速的功能,但是这种方法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消费者诟病的核心仍然是限速。

第二,充了钱还是限速,吃相实在难看。

对于充了钱的消费者,百度网盘也将其没有当成上 帝来惯着,可以从两点的得到佐证:一方面,随着超级会员功能的推出,百度网盘的普通会员就成为了“牛夫人”,就笔者的亲身体验,在下载大文件到八九成的时候,普通会员的下载速度会骤降,逼迫用户去二次充值、“感受”超级会员服务,花钱不再是为了获得提速的权利,而是恢复提速的权利;另一方面,是虚假的加速体验,根据《风暴眼》的报道,在百度网盘超级会员的试用体验中,下载速度甚至可以达到普通用户的300多倍,但实际充值超级会员后,下载速度却达不到之前的体验速度。

第三,会员的快乐来自于非会员的痛苦。

前文提到,百度网盘运营的成本中,除去硬件,很大一部分就是带宽。带宽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资源,百度网盘的服务器接入互联网,是需要向通信公司交网费的,这个费用随着下载人数的增多、带宽的增大而增多。

因此,在带宽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百度网盘要优先保证付费用户的体验,就必须限制非会员用户的使用速度,来达到非会员尽量不占用带宽的目的。

可以说,受限于技术和成本因素,百度网盘无力消化那样庞大的市场流量,但是又眼馋市场和巨大的利益,贪婪让百度网盘“负重前行”,在这一点上,百度网盘着实有些“德不配位”了。

笔者认为,尽管百度网盘在给用户提供基础容量这一方面比较慷慨,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不论是基础容量提供还是下载速度保证,都应当是基本的权利,是不能舍去的成本,一旦舍去,流量的剥离导致的市场份额降低对于这种强流量型行业来说一种致命打击;况且,百度网盘手握八成以上的市场资源和7亿人次的用户流量,是完完全全有这个任性的资本的。作为商业性的企业,以营利为目的当然是对的,但倘若一点社会效益都不兼顾,让消费者怨声载道,市场和竞争对手早晚会“教他做人”。

因此,要收费是必要的,目的是让平台活的更好;不要限速也是必要的,目的是让消费者用得更舒心。这二者在长期内和本质上并不矛盾,但如果平台只是为了追逐眼前小利的话,这二者自然就矛盾了,便需要必要的国家力量介入进行整改。

再回到工信部发布的《通知》上来,很多消费者认为一则模糊的官方文件就能彻底改变行业乱象,如果这样想的话,那就错了,近年来,政府对于互联网行业的监管可谓不少,但是成效却是有限的,大多数政令往往是只管用一段时间,风头过了之后,商业化的议程设置又会卷土重来。而且,如果缺乏明晰的要求和强效的法理保证的话,模糊的政策反倒将整改的主动权推给了企业,这就不能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了。

故此,在没有看到相关配套文件和强有力措施之前,笔者对于一份政策便能改变行业环境的预测持保留。我国云存储市场发展到今天,各方资本吃了不少的亏,吸取经验教训的同时,局势也渐渐进入了“U”的右半部分,能否稳住势头,需要政府、行业和消费者互相理解,打破认知壁垒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