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SaaS公司,为什么“不抗跌”?

近期,国内SaaS行业最引人关注的消息,当属“中国赴美上市SaaS第一股”-容联云被迫启动退市流程。21年在纽交所上市的容联云,在总市值的高点时,一度超过90亿美元。不过此后就一路走低,至停牌时市值仅有6191万美元,两年间缩水超过99%

之所以选择容联云来分析,是因为它在美股市场,既不存在对SaaS概念的炒作、也不存在对收入模式的认可问题。

有人认为资本市场对SaaS的投资热情已经过去,所有SaaS企业的市值都在下跌,容联云的市值缩水亦属必然。但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即使存在大幅缩水,很多海外SaaS企业的市值仍高达数百亿。比如与容联相近赛道的Twilio,虽然市值也有很大的下跌,但至今仍有123亿美元。

那么,相较于海外SaaS,为什么中国SaaS那么“不抗跌”呢?这个问题行业内有老生常谈的各种解释,但我想从SaaS企业的估值角度,探讨背后的逻辑。

虽然SaaS企业的市值并不等同于估值,但是通过SaaS的估值逻辑,不难看清背后的关键影响因素。

我们知道,SaaS企业通常的估值逻辑,只是一个简单的乘法公式:

估值=ARR X 倍数

我们先说ARR

ARR做上去,无非就两个途径:通过新客户的销售,或者靠老客户的续费和增购。

ARR方面,中外SaaS企业不但在数额上差别巨大,在收入的结构上也截然相反。国内SaaS企业收入增长,偏重于新客户收入(净新ARR);而海外企业主要依靠老客户的续约和扩展(留存和扩展ARR)。

如果只靠新客户销售,除了获客成本高以外,也很难提升ARR。这也是国内SaaS公司估值的先天缺陷,其背后对应的是一种能力的缺失(CS能力)

再说倍数。

相比ARR,倍数这个变量更加神奇。比如,一家SaaS公司估值所用的倍数,为什么不是5倍,而是10倍、20倍?

实际上,影响倍数的指标很多,如CACNRRLTVTAM等。但讨论这些指标本身并不是我们的目的,而搞清楚指标背后对应的经营逻辑才是重点。

影响倍数的关键要素包括:

(1)成功函数

海外SaaS企业遵从成功逻辑CS=RORequired Outcome+AXAppropriate Experience)而国内SaaS创业,大都从“赛道”出发,大多没有客户RO

客户RO,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客户的“刚需”。一个SaaS业务有没有RO,这是个关乎确定性的问题,它严重影响其它指标。

(2)CAC效率

国内外SaaS行业,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在“疯狂”销售扩张,它们都不惜在获客上花更多的钱。

SaaS公司的CEOCFO咨询我:如何有效降低CAC?其实我并不赞成在获客上省钱,那样可能会失去增长的机会。其实我更关注的是CAC效率(CAC Efficiency)。

中外SaaS企业的CAC效率相差巨大:一个是为了存在(感),漫无目的地烧钱;一个是把花掉的钱,转化成更多付费客户和更高的LTVSaaS公司花钱,其实是个技术活儿。

本质上,CAC效率背后对应的,是两种不同的销售模式或销售技术:交易型销售和订阅型销售。不合适的销售模式,会影响到销售效率、赢单率、合同额和客户质量(成功潜力)。

(3)LTV

LTV虽然是一个未来指标,但它背后对应着两个重要的运营逻辑:留存(续费)和扩展(增购)。

不要以为续约是必然的,其实续约和扩展在自然状态下,大概率不会发生。除非你有专门的组织和设计好的流程。

关于LTV的道理就不再赘述了,我们只关注一个现实:中外SaaS企业的LTV,有数倍的差距。这对估值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

(4)扩展

因为订阅业务总会有流失,如果只依靠续约续费,增长必然会受到影响。所以,扩展(Expansion)就是获得高估值的一个必选项。

实际上,扩展比续约操作起来更加困难,所以海外SaaS企业,大都设有专门的续约经理和扩展经理岗位。而在我调研的国内SaaS公司中,几乎没有公司把扩展这么重要的收入源,作为一个KPI来考量,更不要说续约和扩展的专岗了。

(5)规模化

SaaS订阅业务本来自带规模化能力,但并非SaaS企业的所有业务都是订阅业务,比如咨询、OP、专项服务等,就是非订阅业务,它们很难规模化。

SaaS业务的规模化,并非指某项业务的规模化,而是客户生命周期中所有业务环节的规模化,包括营销、销售、交付、客户成功。

与海外SaaS企业相比,国内SaaS企业的订阅业务占比偏低,规模化增长受到限制。

(6)TAM

所有投资者都希望你的业务有较大的TAMTotal Addressable Market)。但实际情况可能产生两种趋势:增加TAM或缩小TAM

如果你在(1~5)都做到了极致,你的TAM会显著扩大。因为你帮助客户实现了他们期望的成果或业务价值,他们就会在同行内给你较高的评价,更多潜在客户就会成为客户。

相反,哪怕你产生了10%的“前客户”,他们也会到处散布对你不利的消息。这样,你的TAM损失的就不止10%,而可能是30%或者50%

从上述估值过程容易看出:要想获得基本估值,SaaS公司至少需要两个基本能力:订阅销售能力和客户成功能力。而要想获得更高估值,比拼的是对这两个能力的分解细化和极致运营。

国内大部分SaaS公司,在这两个能力上存在着先天缺陷。比如,很多SaaS公司的销售模式,还是沿用传统的交易模式;而有个像样的客户成功组织的SaaS公司,不能说凤凰毛鳞角,也是并不多见。

这种“半拉”SaaS公司,在订阅业务模式下,很难获得较高的估值。

国内SaaS公司“不抗跌”,看起来是经营业绩问题,经不住资本市场的考验;但本质上,却是企业的专业能力问题,让经营业绩没法变好。

本文来自ToBeSa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