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臂猿-企业应用及系统软件平台
最近獐子岛“扇贝跑了”事件终于大结局了。
獐子岛前董事长被判刑15年,让人拍手称快。
“扇贝跑了”最早发生在2014年,獐子岛称,因黄海遭到异常冷水团,扇贝发生绝收,全年亏损11.89亿元。
后续2016年、2018年、2019年,又多次发生“扇贝饿死”的故事,被网友戏称为“扇贝跑了”。
獐子岛如此大费周章,根源在于深交所规定,中小板企业连续两年亏损将被ST,连续3年亏损将被暂停上市,连续亏损四年则会面临终止上市。
扇贝有规律的“跑路”,人为调整亏损的年份,避免连续亏损,这一招帮助獐子岛完美规避了退市风险。
当初看到这个新闻,我就觉得“这真是把股民当傻子了”,但是“苍天饶过谁”,这下报应终于是到了。
工作十几年,我见过了很多企业,实话说:数据造假真的太普遍了!
几年前,我就听说过一个企业频频拿到大额融资的手段,就是依靠非常夸张的作假。
他们每次到了快融资的时候,就会组建一支技术团队,由最资深的2个技术大佬带头,直接后台造数据。
在SaaS行业,数据造假也是屡见不鲜。
曾经我见过一个知名投资人,提到SaaS公司数据作假的问题,他就埋头苦笑。
由此可见这种事情他也见多了。
当然了,SaaS公司造假一般很少在后台改数据,毕竟收入主要来源于大中型企业,直接造合同还是很容易识别的。
比较流行的做法就是走三方合同。
比如,SaaS公司给A客户说:
我们这个软件你可以免费用,但是我们要签一个50万的合同,你给我付款50万,作为我的收入流水。
然后你再和我们指定的公司签一个50万的合同,这家公司会给你付款50万。中间产生的所有费用都由我们来承担。
收入50万,支出50万+,本来这是一个亏本的买卖。但是经过这么一空转,一笔50万的收入产生了,而且全套单据都是真的。
用这种方法,只要预算足够,别说一年1个亿了,一年10个亿都可以造出来。
据说,一些知名的SaaS公司,就用这种手段数据造假。
其实,这种数据造假的手段并不高明。
投资人只要私下找到创业公司的前员工、客户问一问,就很容易识别出来。
但是在SaaS行业最火热的时候,投资人挤破头才能抢到一个“好项目”,以完成自己的投资任务,谁还有心思去打假。
不过,撒谎这件事情的特点是:你一旦开始撒谎了,就必须一直撒下去,不能出纰漏。
但显然这件事情是有风险的。
在SaaS行业就有这样的案例。
曾经我提过一家累计融资超10亿的SaaS公司,因经营不善而几乎陷入停摆状态。
我私下了解到的原因之一,就是公司融资的时候数据造假了。
后来行业冷静下来,投资人也发现了数据造假,于是把钱要了回来,导致公司现金流出了问题。
数据造假的本质,其实还是对自己的业务没信心,因此指望通过数据造假快速冲击上市,这样即便公司over了,但创始团队个人的财务自由实现了。
但是,对于公司的员工来说,呆在这样的公司其实就是浪费青春。
比如作为产品经理,当你发现你设计的产品能被卖掉,仅仅是因为公司作假,那你又如何证明自己有能力设计出成功的SaaS产品呢?
所以,如果大家呆在一家数据严重造假的公司,就还是早点想想自己的出路吧。
而对于创业者来说,随着融资环境的遇冷,以及SaaS公司上市途径的减少,恐怕以前那种通过作假快速致富的捷径是走不通了。
而他们面临的更大的挑战还在于:如果投资人发现了造假,他们会如何处理?
毕竟,以前可以通过上市退出,投资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家一起赚股民的钱。
现在上市没戏了,投资人会不会秋后算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