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添加本人微信,加入中国最大SaaS微信群,领取SaaS产品资料包。一位朋友告诉我:中国某头部SaaS公司,需要10年毛利,才能收回获客成本。这家公司在中国属于绝对的头部SaaS,而且有机会在近几年完成上市。而10年的获客成本收回周期,不管是和什么标准比,都显得太高了。因为在中国,很多SaaS赛道的竞争都非常激烈,获客成本高、毛利低是行业常态。越是追求规模化增长的SaaS公司,财务状况可能越是糟糕。特别是作为主流赛道的管理型SaaS,比如ERP、CRM、HR等,还会遭遇“中国市场的难题”:以国央企为主的大企业,不喜欢SaaS模式。因为这个难题,中国SaaS规模化盈利的条件就变得非常苛刻。首先,他们所服务的赛道需要有大量具备付费能力的民营企业。其次,他们需要建立起明显的领先优势,从而获得溢价空间。在中国,满足这两个条件的赛道和SaaS公司屈指可数。不过,SaaS公司也可以有“副业”,特别是和其软件业务存在协同关系的“副业”。通过“副业”做大做强,在这方面,中国SaaS公司的实践也不少。比如微盟,一开始创业的方向是电商SaaS,不久他们代理了腾讯的广告业务,这大大加快了微盟的上市步伐。然而,只要SaaS业务还是公司毛利的主要来源,SaaS公司就难逃中国市场的困局。不过,除了SaaS业务和“SaaS+”,中国SaaS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SaaS”公司。但是他们发现,通过SaaS软件的互联网属性,有机会把经营能力高效“溢出”给客户。贝壳网就是这方面的典型,通过将“链家模式”固化到SaaS系统,贝壳拥有了改变整个房产中介行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SaaS”是中国本土化的创新,不但适应中国市场环境,还可以规避过度竞争的问题。另外,由于“+SaaS”的企业往往是行业头部企业,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这就使得他们的获客效率更高,不需要面对大部分传统SaaS公司的获客难题。从某种角度来说,SaaS模式在中国面临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是一个舶来品。也许,本土化的“+SaaS”公司,才是中国SAAS的赢家。“+SaaS”最大的特点,是创始人往往没有ToB软件经验。2016年,某垂直赛道一位知名的管理咨询专家,在抱怨了“现在的软件做得太烂”以后,公开宣布进军软件行业。在他看来,“软件不过是一个工具”,在他强大的咨询能力下,这只是一件“顺手成功的事”。可惜的是,这件事情似乎就止于“宣布进军”了,从此以后再没有听到新的消息。比如名噪一时的HRX——万亿市值的平安集团的战略级项目。平安集团宣称HRX是“CEO为CEO设计的解决方案”,可惜他们不知道的是:B端软件最重要的不是蕴含管理思想,而是具备标准化能力。除了“低估做SaaS的难度”,“+SaaS”公司还容易陷入以下3个陷阱:这里最关键的点在于:“人才”多没用,能够和老板平等对话的“人才”才有用。或者说,董事长愿意信任的人,也没有做SaaS的经验。曾经有一位管理咨询公司的CEO找我咨询,他做了一款SaaS软件销售给自己的咨询客户。他的主要客群是中小企业,客单价不高,因此采用的是远程服务模式。按道理说,这些客户都是他的老客户,高层关系也很好,续费应该不成问题。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软件的可用性和操作效率非常重要。因为他们的员工素质不高、流动性却很高,一款可用性不够好的软件,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场灾难。加上中小企业往往没有专业的IT人员,这就导致他们非常依赖SaaS公司的服务。结果就是:SaaS公司付出了很高的服务成本,但客户仍然不满意,最终放弃了续费。有些创业者看到了“+SaaS”的巨大机会,于是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宏伟的目标。在他们熟悉的行业,面对成熟的业务,业务规划从战略开始当然没有问题。找到一个客户的痛点,以及软件落地的场景,再构建出闭环的MVP产品。如果一开始就立足于“战略”,构建出一套完整的软件。他们要不就是“被迫”使用,要不就是弃之不用,反正就是不愿意付费。然而,可以预见的是,仍然会有无数创业者前仆后继的跳进这个火坑。曾经有一家“+SAAS”公司找我咨询,他们的主营业务是帮助加盟门店获客,现在他们也希望能够给门店提供SAAS服务,从而创造更大的行业价值和商业价值。我给他们的建议是,当前最重要的,不是对软件进行SAAS化改造,而是展开一个深度调研计划,对加盟门店的痛点进行梳理和分析。2019年,我在为一家连锁企业进行IT咨询时,也曾经遇到过同样的问题。虽然我提出了“All in 微信”的战略,但是我明白:单纯的改造软件,并不能确保战略的落地。最终,我花了3个月时间走访各门店,抓住了“客户体验差”、“营销效率低”、“管理分析慢”三个痛点,并从这3个痛点入手改造软件。结果,新的软件一经上线就大受欢迎,如今已经成为该企业不可或缺的核心系统。这是一条行业老兵都知道的规则:SaaS免费模式行不通。回顾中国SaaS的历史,那些通过免费模式发展壮大的SaaS公司,不少已经走向破产,或者进行了痛苦的转型。客户确实在使用我们的SaaS软件,但他们是不是愿意为软件付费呢?而历史教训证明:免费SaaS一旦收费,就会面临大部分用户的流失。虽然“+SaaS”的主营业务不是SaaS软件,但是如果客户是被迫使用,无法确定SaaS软件的价值,那么“+SaaS”的模式就更像是皇帝的新衣。曾经有一个创业者电话咨询我:要不要通过免费模式把软件铺开,再通过其他途径盈利。我建议他,除非已经有很明确的免费商业模式,否则不要轻易尝试。这里的关键在于:B端软件的个性化需求多、服务重,同时又很难形成大规模的网络效应。比如,中国SaaS免费模式的领导者,钉钉、企业微信:如今他们的商业化模式,都是直接向客户进行收费,和C端的盈利模式大相径庭。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虽然同样具备互联网属性,但SaaS产品不能轻易模仿C端。最近参加了几场SaaS公司的大会,每次大家都在讨论“中国需不需要SaaS”的话题。在我看来,中国需不需要SaaS,就好像问“中国需不需要互联网”一样,答案应该是不言而喻的。只要我们还是市场经济,中国企业的商业化决策就会越来越理性,他们对效率的追求也不会停止。更高效、更互联网化的SaaS产品,必然也将替代更笨拙、更昂贵的定制化软件。但是,中国市场有自己的特点和阶段,短期内不可能达到欧美市场的状态。这就意味着,欧美化的SaaS模式,可能会经历一段漫长的煎熬。而那些有中国特色的“+SaaS”,也许有机会率先突围。最后,欢迎扫码添加王老师的个人微信(请勿重复添加),阅读更多干货。还可以申请加入中国最大的SaaS微信群,领取资料大礼包。了解王老师的故事,请点击:《当一个互联网中年男人 决定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