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造成了中国软件产业的悲剧?


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作为中国软件的从业者,我常常在思考,为什么中国的软件产业还是很低端?并没有太多的优秀的软件问世?

反而我们的邻国俄罗斯,最近这二十年完全无法和中国的经济发展相比较,但在软件行业里,前有大家基本上无法离开的 Nginx,后有现在已经大规模被使用中的 Clickhouse,这些都是有能力影响全世界的产品。
中国的软件产业虽然也有长足的发展,但现实中,我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软件巨头型企业,大量基础软件被外国垄断,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1
信息系统大行其道



这个可能跟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有关,最早期的中国软件公司,本质上都是:

(1)做对欧美日本的外包产业。

(2)本质上是微软,Oracle,SAP 这些巨头公司产品在中国的代理商(美其名曰ISV)。

其实,它们都是使用特定的基础软件帮助各行各业完成信息化,但各行各业业务千变万化,需要大量的定制化,所以无可避免地形成了软件=做工程的这么个状态。

现在大量的中国软件公司,本质上就是拿着老外的产品到各个产业做施工队,这也深深的影响了甲方,而且这个影响非常深远。

第一层影响,中国大量的 SaaS 创业者本质上都是在信息系统上创业,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基本上都是各种流程再造,但满足不了甲方需求,最终沦落为新时代的施工队。

第二层影响,中国的大甲方天然就习惯了施工队模式,导致了中国软件行业很多时候就是个外包模式。

中国的软件产业其实是另类工程产业


2
项目能孵化出产品?



所有软件行业的从业者们都有一个幻想:

(1)先完成一个最基础的 MVP 模型,然后找甲方进行以项目方式试用 

(2)通过项目实战总结经验,完成产品化 

(3)最终能够拿出一个完美的产品在行业内复制。

然而,大部分的中国软件从业者都是信息系统的创业,很多时候一个抽象的信息系统必然需要实施,甚至需要对甲方业务流程等各方面的咨询实施培训(见 SAP)。

往往中国的软件创业者又无法输出相应的管理学和流程梳理等最佳实践,为了通过项目形式完成交易,最终一个客户被满足了。

但积累的并不是产品,而是一个客户案例,一个行业案例,然后找下一个客户进行定制,最后成功的和自己的前辈们一样,成了某个基础产品的集成商和交付商。
项目产品化参与者面临的窘境



3
销售驱动自毁长城



现在在中国软件行业(其实也是舶来品)特别流行一个概念叫 PLG,所谓产品驱动增长,与之相对的是 SLG,所谓销售驱动增长

但我认为,这个说法本身就很有问题,无论是任何一个行业,不管 2B2C,不管是汽车,电子消费品,服装,难道不都是产品力为王么?

难道产品不好好做,意味着研究所谓如何销售吗?

所谓销售驱动增长,尤其在软件行业,这背后传递的是什么呢?

我很难想象一个强调销售套路超过产品本身的公司,能做出什么好的产品?

这些销售们为了拿单子,完成自己的指标,也逼迫公司将一个个标准化产品去满足各种奇奇怪怪的客户需求,最后走入了死胡同。

一旦销售团队崩溃,这个公司也就崩溃,因为客户本身不是为产品的价值买单,我见过太多销售驱动的产品,最终甲方根本没有将产品用起来。
销售驱动会让企业目光短浅



4
政府的羊毛最好撸



政府信息化数字化也进展了非常多的年头,中国各个地方,大大小小的软件公司,有很多都是政府信息化工程的施工队。

这也是中国软件公司非常庞大的一个群体,他们往往又都是重要的集成商。

随着自主可控的概念兴起,一些全国性的“信创软件公司“和这些地方上的软件公司沆瀣一气,打着旗号撸政府相关的羊毛。

这一类的软件公司本质上的动力不是做一个好软件,而是如何做一个满足政策需求的软件。

在这种出发点下,各地政府要满足中央的自主可控的目标,由此形成的产业链很难说对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有什么帮助。

类似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有些厂家仅仅为了获取国家补贴的所谓新能源车,什么质量大家都心知肚明。
信息化项目中有多少掮客?



5
大型企业的汉尼拔情结



中国的大型企业客户,大甲方们,由于一开始受信息化时代的合作模式影响,天然的看待中国的软件公司就是工程队,所以人天模式大行其道。

把一切中国的软件都看成是低技术含量的“人天”可交付的系统,并且一定要源代码,所谓自主可控。

再加上大量的中国软件供应商只不过是开源软件的魔改厂商,所以让这些大型企业的技术决策者都一个个变成了技术选型的汉尼拔,硬生生需要将一个完整的软件产品看成一个个分片,他们的脑海中的软件就是:

招一堆工程师改吧改吧就能完成需求的东西

最近的银监会出台了一个国有银行管理外包的政策,基本上把软件就定义成了人头工程,在这种情况下我很难想象这个领域会产生一个优秀的软件企业,有的只不过是给银行提供技术人员人头外包的人力管理公司。
甲方外包化倾向下的中国软件


6
互联网公司的技术妄念



中国貌似还有一个全村的希望:互联网公司。
在大众的眼里,互联网公司技术实力强,人员素质高,互联网公司中的工程师也经常发布很多技术观点,甚至大有中国软件技术引领者的味道。
然后现实却非常的残酷,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本质业务并不是软件,是电商,是社交,是媒体,是买菜,但并不包含软件
软件技术只是互联网公司通过互联网实现自己业务的手段而已,本质还是信息系统。
大部分互联网公司所谓的技术,只不过是在国外的开源软件基础上实现一系列的封装,一系列的优化,美其名曰就是技术实力了,但本质上只是白剽了国外开源软件。
本质上还是系统集成开发而已,唯一区别可能是面向自己公司的业务,不是外包身份。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也产生了一些优秀的软件,但都是把这部分业务变成了独立的软件公司,如云计算,才有可能有发展的价值。
简而言之,互联网公司的一些技术只不过是吃饭的手段,而软件公司本身开发产品是身家性命,岂可同日而语。

所以互联网公司所谓的自研都不过是技术团队妄念,对核心业务毫无帮助的事情,无论公司还是个人发展都没有任何意义。
大部分互联网自研软件现状

路在何方?

面对这么多的想象,其背后反映出了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中国软件产业本身最缺乏的恰恰是一群真正意义上的软件从业者,这群人的目标应该是真正打造出有价值的软件产品。应该是提高软件核心竞争力,和世界一流的软件产品相抗衡。
并且这些软件不应该是那些传统的信息化,数字化的项目定制化的软件。而应该是数据库,中间件,基础软件,Photoshop/CAD/EDA等专业软件。
这才是中国软件的未来!

只不过面对目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严峻的经济环境,有多少企业能坚持做好产品,坚持用好产品改变甲方的刻板印象,坚持到春暖花开的那一天呢?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更多精彩







本文来自码农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