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家出海公司的数字化实践,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联机版”SCRM

编者按:36氪企服点评采访了卫瓴科技的三家客户,它们都来自出海赛道——分别是合规科技SaaS及解决方案服务商辰海集团(旗下有跨税云、跨标云等多款SaaS产品)、出海企业智能营销获客SaaS服务贸管家、出海电商卖家金融贷款平台豆沙包。

如果说这三家公司在SCRM选型上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都强调客户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也都不是第一次购买客户管理工具,皆是在内部已经有一款传统CRM工具的基础上,决定重新选购或者补充购买一款SCRM工具以配套使用的,因此他们也更能够理解二者的区别。

我们不妨一起探究下:

该如何理解客户全生命周期管理?

SCRM和CRM到底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企业越来越需要“联机版”的客户管理工具?

在内部推行新工具遇到阻碍怎么办?
不能留存客户资产,客户全生命周期管理就无从谈起
“离职继承,防止销售带走客户,防止飞单、私单,帮助企业留存客户资产”,像这样几乎每个SCRM服务商都肝过的广告词,想必每个B2B圈子的人都耳濡目染过。
出海企业瞄准全球市场、整体增速更快,导致供给方竞争格局分散,用户选择范围很大;不仅如此,国内外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高,出击海外市场的客户往往离不开方方面面的第三方服务,营销服务、知识产权、合规服务、物流管理、金融支付都是常见的需求——换言之,细分品类的客户重合度很高,这整体上也为所谓“销售离职带走客户”提供了便利。
因此,对跨境赛道而言,留存客户资产的痛点可谓有过之无不及,这也是很多老板开始关注SCRM(尤其是基于企业微信的工具)的初衷。
“跨境圈的销售流动性跟地产圈很相似,他可能今天在放贷款,当借助平台积累了足够多的老板人脉关系后(尤其跨境圈中小老板很多),明天离职可能去做物流,客户的重合度很高。” 跨境电商金融服务平台豆沙包运营负责人的李志翔告诉企服点评。
在进入跨境圈之前,李志翔上一份履历是在金科地产负责企业微信数字化转型项目,一度建立起过230万+的好友网络,因为深刻体会过“产品在房企手里,而客户却被搜房网站、线下中介垄断“的被动,也体会过私域在自己手里的好处,从地产到跨境金融圈,他都坚定地认为,如果不能持续经营客户,就等于前期营销成本的巨大浪费。
合规科技SaaS及解决方案服务商辰海集团总裁刘龙也有类似的观点,“对于高质量线索,我们把它定义为商机。但我们市场部做的是全渠道营销,也有很多不那么精准或者不是马上有需求的线索是需要持续孵化的,就需要有好用的工具给到商机运营团队,把它运营孵化成商机。”
因此不管是从营销管理、还是从销售管理的角度考虑,B2B企业都希望能有一款好用的工具,让客户关系管理变得更容易。
SCRM与传统CRM有什么区别?什么才是“联机版”的客户管理工具?
李志翔给出了很清晰的答案,只有手机号码不叫数据资产,很多合作关系被离职销售带走以后,触达和沟通链接就会断掉,仅在传统CRM里记录留存下来一串串死数据是没有意义的,真正留存数据资产的系统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在线化、可触达、还要可运营。
刘龙更是强调了工具经营客户的属性,“从前端的营销、销售到后端的客户服务乃至交付环节,每个界面本质上都是运营客户的界面、每个角色也都是客户运营的角色。”
上面说的三个条件,传统CRM都不具备,是妥妥的单机版本——但显而易见,企业经营者们现在要的是一个联机版,单机版本的缺陷非常明显,最大的缺陷是销售用不起来,导致数据缺失、断裂。
刘龙分享了他们踩过的一些坑,“一方面,销售是在微信上聊客户,还要切换到CRM系统填写跟进记录,因为过程繁琐,漏填的情况就很多;另一方面,录入微信线索也是一大难题,比如典型的线下市场活动场景下,每次都要一个个统计每个销售加了多少人,再导入到CRM系统当中,非常麻烦”。
贸管家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创始人陈孝勇表示,“主要是销售用的不勤快,基本的信息键入他们可能会做,但是后续对客户的跟踪就比较少了,你只能看到销售前期的一些行为——比如每天新增了多少客户,然后就没有后续了;还有就是,一般这种产品默认是给销售部用的,鲜有市场部会用,他们干脆会用Excel做线索管理,然后再转接给销售部,因此协同的效率就大打折扣了。”
当前,真正做到“联机”,应该是什么样子?
企业微信原生版本算是一个最为MVP版本的联机版,可沟通、可触达是没有问题了,但跨场景、跨岗位角色、甚至跨系统的数据互通及流转则是深层次要考虑的问题。
在全生命周期管理诉求的驱动下,当前,总结下来“联机版”客户管理工具至少要具备几个特点:
1.不再局限于服务销售部,也正在把市场等角色卷进来——对Leads Aquisition(线索获取)和Leads Nurturing(线索孵化)两个环节更重视了;
2.以客户为中心的数据要跨部门、跨角色流动起来,让数据在流动中释放价值;
3.支持新旧系统的API互通;
正如刘龙所言,“从MM(Market Management)到 L2C(leads to cash)整个营销、销售闭环,乃至客户全生命周期,最后是不是可以全面数字化?这个工具本身在不在我宏观的数字化战略框架里,跟未来的数据流转结构是不是一致的?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不过,他清晰的认识到,一站式的产品难免面目模糊,每家公司通常都是某些环节做的比较亮眼,因此,他选型的标准有两个,“要么是产品足够sharp,要么是兼容性特别好。一方面我希望各个厂商工具的核心能力能为我所用,同时各个厂商的产品又能顺畅地拼接起来,从而足够sharp的同时又足够兼容。”
具体到SCRM这个类目看,辰海集团的流程与IT管理部门几乎看过市面上所有的工具,他们首先关心这个工具是不是跟微信离得足够近,是否容易上手,数据通畅性、完整性是不是过关;然后才是关注工具的能力。

“当下,卫瓴帮我们核心解决的是‘线索到商机( leads to opportunity)这个环节的有效衔接和管理。”

“切换到卫瓴系统后,销售无论沟通客户、填写跟进记录、还是管理商机进度都是在统一的聊天界面完成;市场也不需要催着销售手动抄写客户微信ID,直接在后台就可以看到微信线索数据,在卫瓴客户成功部门的顾问下,我们也实现了微信ID和手机号码的合并;
依托卫瓴的智能码,渠道标签、客户旅程也会自动同步进画像里来;而且,我们业务中台和卫瓴做了打通,只要有好友线索的添加,客户信息列表就能自动完成在中台创建,也不需要手工导入表格了,这为后链路的订单创建和交付提升了效率。”刘龙告诉企服点评。
陈孝勇则着重提到了线索孵化(leads nurturing)的能力,现在贸管家官网已经部署了卫瓴的营销组件,在官网引导加微以后,客户的注册留资信息、官网浏览轨迹都会集成在企微的聊天侧边栏当中。
“首先,我们本身就是做出海营销SaaS的,非常看重数据完整性,画像肯定是越丰富越好。尤其我们市场部有运营一个3-4万人级别的外贸客户精准社群,通过卫瓴的商机感知工具,我们能更有的放矢地做内容激活,更快地找到对我们有意向的客户,谁读了、读了多久这些行为画像都一目了然;
其次,工具的信息拉齐能力很强,我能看到销售对客户了解的有多深,对A类、B类、C类客户的判定准不准确等等;还有,toB产品的使用者和决策者往往不是同一个人,通过对社交关系的追踪有利于提升销售判定KP的效率。”
用卫瓴科技创始人杨炯纬的话说,“不管线索获取、还是线索孵化,都是营销行为;而营销,并不单单是市场部的工作,销售每天也在营销,我们做的是市场和营销都用得着的营销工具。”
李志翔认为,如果把企微变成一个更高阶的联机版客户管理工具,多重应用场景的操作界面都要基于企微做集成,组织架构、功能权限等都要有深度的集成和拉通。
其中他对卫瓴的AI助手比较有兴趣,“拿即时AI提醒这个场景来说,在贷款注册、绑定店铺、授信、额度支用的相关环节,其实原本我们的中台系统也有客户相关动作触发的提醒推送,只不过我们是通过邮件通知的形式实现的,那么现在卫瓴·协同CRM开放了AI助手Open API的能力,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考虑跟卫瓴打通,直接在企业微信的聊天框里来实现呢?”
“目前,营销物料发出去以后,客户阅读浏览行为、社交传播关系链路,都会有实时提醒。就销售过程而言,从商机到成单的整体链路都可视化了,点开画像就知道大家有没有用心在跟进、出了什么样的问题,我都可以及时去做查看和复盘。”
如何应对推行新工具的阻碍?
直言不讳地讲,销售不喜欢用企业微信这个事情,在TOB圈并不是什么新闻,这些企业管理者不约而同地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刘龙分享了他的一些经验,“数字化本身意味着背后会有一些变革要发生,尤其涉及到利益相关者要改变用户习惯,一定需要自上而下的战略和目标作为支撑。首先是定性,这个事情是一定要干的;然后是在这个基础上选择一个好用一点的工具,该培训培训,尽可能简化业务部门使用和切换的难度,缩短震荡影响的周期就好了。”
说到具体如何落地,刘龙强调,改变行为习惯的最佳原则就是和奖惩挂钩,只有真正的和他的利益相关了,他的心和行为才能一致。
跟辰海云这种上了规模的公司不一样,贸管家还相对处于更早期的阶段,对于销售使用工具的习惯方面尚未有强制性管理。
陈孝勇说,“就销售使用习惯而言,普遍是用个微比较方便,现在突然变成企微确实有阻力,首先新工具有学习成本,他看到直接的效果使用动力才比较足;其次不同的人对工具的认知是不一样的,积极性也不一样,目前,目前KPI上没有对过程指标做过多的限制;我还有一个问题在于,我公司有大量的存量客户在个人微信上,迁移工作确实是很大的挑战。”
我们特地把这个“挑战”抛给了卫瓴科技创始人杨炯纬——这个问题他丝毫不陌生,甚至经常遇到类似的挑战——“销售不愿意用,客户不愿意加企微怎么办”,针对这类问题——他们花了很长时间在迭代一个叫做"个微线索解决方案”的产品模块。
据杨炯纬讲述,“毕竟全中国人都使用微信,销售在个人微信上跟进客户是符合用户习惯以及商业现实的,对于那些不愿意用企业微信、或者拿企微加不上客户的销售,我们无须改变他在个人微信上聊客户的习惯,但同时,给他提供好用的工具——让他能够在企业微信里拥有一个个微客户的列表,把这部分客户信息、行为画像、即时动作也管理起来,进一步还能把个微二度人脉、三度人脉也能做相应拓展和管理;这对销售和管理者都很友好,一方面销售不再担心自己人脉被公司“带走”,另一方面,管理者也不用再抱怨微信是个黑箱子了,因为系统已经对相关的个微客户都做了可视化展示。”
“有些时候,我们未必要苛求一线使用者彻底放弃原有的沟通习惯,在产品层面上反而应该顺势而为,就像刘龙总所言,尽可能降低使用的难度,帮助业务顺利过渡到新的流程。”

本文来自36氪企服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