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条规则,看似不符合直觉,其实却用其它方面的牺牲,保住了商业竞争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时间。
初创企业想要突出重围,获得闪电式扩张,关键就在于速度。
来源 / 刘润 (ID:runliu-pub)
作者 / 刘润主创团
用户数从1到1亿,微信用了433天, TikTok用了200多天, ChatGPT用了60天。产品从北上广深铺到老家小镇,颜色各异的共享单车,可以一天一城,覆盖街头巷尾。这,就是很多初创企业,成功突围成行业领导者的方式:闪电式扩张。作为PayPal前执行副总裁、Linkedin联合创始人,同时也是Facebook和Airbnb的主要投资者,里德•霍夫曼对于创业,无疑有很多经验和心得。而这些,都被他总结成了方法论,写进了自己的那本《闪电式扩张》里。谁都想得到闪电式扩张,但无论是“闪电式”的速度,还是“扩张”的实力,都注定是少数人才能获得的。一家初创公司,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在巨大的不确定下,依然实现高速增长,达成闪电式扩张?最近重读这本书,读到了九条给创业公司的规则,每一条都非常反直觉。商学院里不一定会教,大公司的案例里也很难看到,但却一次又一次,为初创企业,在满是不确定的环境中,赢得生存,取得胜利。
ps:微信公众号又改版了……为防止失联,请大家把我们设为星标????,否则可能无法再收到我们的推送。点击下图
即可三步完成星标
欣然接受混乱
你有见过,哪个招聘员工的要求一栏里,会填着:“管理的项目多混乱,都可以欣然接受”吗?
但是,如果你是一家想要闪电式扩张的初创企业负责人,这个谱,你可能真的要准备离,而且是大离特离。为什么?这意味着,作为初创公司的老板,你需要能欣然接受混乱,更高效地接受这种不确定性。融不到资,能不能想办法置换?能不能马上找下个投资人?招不到人,能不能培训人?能不能用AI替代部分工作量?能欣然接受混乱的人,也许才能最没有内耗地应对风险,用“离谱”换“靠谱”。聘用“合时”的人
而不是“合适”的人
这还用问吗?当然是大刘啊。这样的人才能来我这个10几个人的公司,简直是我撞大运了啊。管理1000人的人,和管理10人的人,能力模型可能截然不同。对环境、待遇等的要求,可能也截然不同。你真正要发offer的,可能…恰恰是更“合时”的小刘。至于看起来更“合适”的大刘,还是先摁住自己的手,等到公司真正发展到有1000人要管时,再给大刘打电话吧。不过,那时陪公司一起成长,一步步走到那个阶段的小刘,可能也成长为了大刘。容忍“糟糕”的管理
作为初创公司的创始人,每天一进公司,就可能会看到一大堆糟心事儿。如果这个经理能更注意沟通方式,就不会让核心业务的员工离职率这么高了。如果那个主管能把奖惩机制定得更合理一些,就不会让团队士气那么低了。如果,如果,如果…每一个“如果”背后,都是一个焦虑的“待优化事项”,可是时间精力资源就那么多,怎么办?创业维艰,你没有足够资源,去为所有问题找解决办法。你的全部资源,都要用来换增长,高速到几乎不计代价的增长。那些“历史遗留问题”,可能“历史”只有3个月团队就全部被换了。那些“未来发展问题”,可能“未来”不到一年公司就远远不是你想象中的样子了。在有些时候,面对有些糟糕,不去管,也可能是一种最好的管理策略。推出让你“尴尬”的产品
产品变完美,需要时间。你的公司要存活,也需要时间。然后,最快接收到来自市场的反馈,了解到用户的真实需求和偏好。这些反馈,可能和你对“完美”的判断并不一样,甚至背道而驰。但这恰恰意味着,因为够快,你就有机会提前预判,提前调整,朝着更准确的方向迭代了。让“火苗”燃烧
“创办一家公司就像跳下悬崖,并在下落过程中组装一架飞机。”供应链、营销、管理、财务…要全部解决这些,需要资源。恰巧,初创公司最不缺的,就是问题,最稀缺的,就是资源。这就好像消防员闯进一个公寓,四面都散布着火苗,而你没有时间把它们全部扑灭。全扑灭?没时间。不扑灭?也不行,有些问题可以放,但有些问题是真“火苗”,看着小小一簇,再一回头,已经火势冲天。你能不能识别出,哪些火苗周围易燃易爆物多,哪些火苗处在危险的风口?根据经验,对于大多数快速增长的初创企业,最需要首先扑灭的“火苗”常常是:比如,推广如果“着火”,后面的环节可能都会受波及,公司就极有可能“熄火”了。同样,收入模式如果出了问题没先“灭火”,那它后面的运营也会因为缺少设备和人力投资,而无力扩大规模。最后,当前面都没“着火”时,你才有更多余力,能在保证生存的同时,不断发起竞争的冲锋。
做“一次性”的工作
那些无法规模扩张的,只花十分之一的时间赶完、用后即弃的工作。太难受了。越对自己有要求,对事情有责任感,这件事就越难受。如果在一家普通公司,鼓励或交付这样的工作成果,无疑是一种“犯罪”。硅谷创业之父保罗·格雷厄姆,就曾在他的一篇著名文章里,建议初创企业,做这样的一次性工作。作为一个租房网站,最初在爱彼迎上发布的房屋照片,都是用户随便拍的,良莠不齐,浏览体验自然不理想。怎么办?一种看起来一劳永逸,很有效率的方式,是请摄影师拍。但爱彼迎的创始人布莱恩·切斯基和乔·杰比亚,选择的是:自己拍。再然后,公司再扩张,它们开始打造自动化的摄影系统。每一个解决方案,都及时又有效地满足了爱彼迎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同时,每一次解决方案的升级,都不是迭代,而是替换。这样看起来,一个解决方案做了三个版本,是不是一种低效,一种浪费呢?如果在创业的一开始,爱彼迎就选择分配大量资源,直接去打造一个摄影系统呢?忽略客户
“客户是上帝” 这句话,难道不应该是刻在商业世界的“圣经”里的吗?忽略客户,确实是“火苗”,放任不管,简直是不想活了。当你面临的情况,是资源极其有限,而周围还有更多、更大、更致命的火苗时呢?PayPal在全力冲增长时,就曾每天都收到成千上万封电子邮件。怎么办?加人手去回复吗?恰恰相反。在总共40人的团队里,PayPal只分配了2个人去做客户支持。剩下的38个呢?在那段时间里,用来熄灭更大的“火苗”:争取风险投资、应对并购谈判。当那些更关乎生存的“火苗”被熄灭,PayPal马上派出了大半个公司的员工,在30天内聘用并培训了100名新客服员工。而PayPal,也这样仓促又果断地,走过了一段闪电式扩张的路。筹集超额的资金
但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却曾严肃地指出:这是错的。是规划谬误。天灾人祸、行业泡沫…当意外来临,如果你的资金不够用,你的公司还能撑到下一轮资金筹集到位时吗?筹集“超额”的资本,本质上就是省下了下次筹集的时间。企业文化,是会变的
几乎所有创始人、商业大师和学者,都不否认企业文化很重要。它很多时候决定着,你的团队会留下谁,筛掉谁,做什么事,以什么方式做事。然而,值得每个初创企业注意的是:企业文化,是会变的。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文化,可能会有所演变。在最开始,企业文化常来自于创始人本人。比如乔布斯之于苹果、扎克伯格之于脸书。但随着团队的壮大,企业文化可能会趋向于,对公司成功最重要的部门的气质。比如,可能开始偏向销售文化、产品文化、设计文化或工程文化…同时,随着企业的逐步发展,企业文化还可能会受品牌建设的影响。创始人、部门、品牌…都可能让你的企业文化发生变化。尤其,当一个初创公司在闪电式扩张时,越来越复杂的人员构成,也会让企业文化的保持变成一个巨大的挑战。一旦你意识到,它是会变的,不是一劳永逸的,你就会知道,如何让它往你想要的方向变化了。比如,爱彼迎的创始人切斯基,每周都会向所有爱彼迎员工发送电子邮件,用定期重复对抗企业文化的稀释。比如,亚马逊的创始人贝佐斯,坚持在每次开会时,要求参会者阅读书面备忘录,用行动渗透企业文化。最后的话
九条规则,看似不符合直觉,其实却用其它方面的牺牲,保住了商业竞争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时间。初创企业想要突出重围,获得闪电式扩张,关键就在于速度。在很多情况下,企业在面对不确定状况时,都可以考虑逆着直觉,优先考虑速度,而不是效率,才能获得快速增长。“创办一家公司就像跳下悬崖,在下落过程中组装一架飞机。”祝你,有勇气跳下悬崖,有智慧装好飞机,有机会从0到1,再从1到1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