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B流量时代的晨曦

  流量是集客式营销的核心,销售是推式营销的执行。

  过去二十年,在流量和销售二者之间,大部分活下来的公司选择了销售,不看重线上流量。少部分在做引流的事情。

  二选一,做好一种已实属不易,基本没见过二者都做好的。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可经营市场(即排除去最大的政府、国央企市场)规模有限,关注度不高,国内处于一种特殊的【既非买方、也非卖方】的市场中。

  腰部甲方是强势的,但其实也没多少市场选择,只能凑合选一家最合用的,还要担心买东西会不会上当了,强势不到哪去。

  客户需要至少 3 家厂商参与竞标,在过去,细分领域想凑齐这 3 家已经不易。这种状态下,无论是否做流量,流量都会来:百度一搜,总能看到厂商打的广告。本来可选厂商就少,客户肯定不希望再错过适合的。只要打了百度广告,即便没有市场运作,也能有生计。

  这导致了两个现象:地方关系和行业展会等线下渠道受益,胜在更贴近于客户;凑不齐厂商导致了较普遍的围标问题,游戏规则不透明。

  然而,随着近些年众多底层因素的发展变化,企业软件和近期的 SaaS 开始加速,相关人才、资本、需求等市场活跃有热度,流量的重要性也在抬升。

  ToB 领域 “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流量过剩时代就在眼前了。市场部会决定企业能在客户、伙伴、上下游、投资者、求职者等角色面前有多少曝光,重要性和业务经营能力并肩,几可定生死。

  站在交叉口,这篇着眼现在,展望未来。

  流量就是流量

  很多人说,流量不重要,精准流量才重要。

  这话是错误的。

  这话背后的论点在于,只有当次访问近期能成交,流量才具备价值。含义有几个:

  1. 线索只有能跟踪到当次成交,才有价值。

  2. 只有客户流量,才有价值。

  3. “精准”是可以定义的,可以完美的。

  我反对这三点:

  1. 企业中的决策人是有品牌忠诚度的。

  品牌两年前出现在决策人面前,两年后才有适当的机会引入方案,这是常见的。

  当为决策人留下良好印象后,这个加分会跟着人走,把品牌带到新场景中去。甚至可能产生意料之外的应用场景。

  2. 和企业能产生交互的,绝不仅有客户,别老光盯着钱。

  更大的声量,往往意味着更受投资人关注、更多优秀人才感兴趣。从今年往后三五年,对于企业成长来讲,优秀人才、投资关注能为企业开辟另一条更高速的、脱离原始积累道路的成长曲线。要关注此类变化带来的捷径。

  3. 精准是无法定义的,所以“精准”流量是个相对用词,不是绝对用词。

  一次决策往往由不同职能、不同部门、不同级别、甚至不同公司、不相关的人在不同时间与品牌产生的交互交织而成,这些交互潜移默化之中为客户形成结论,实际决策过程往往是混沌的,无法评估。

  市场活动当然也无法“精准”,只能用整体影响力去打,从面上打。

  因此,我的观点:流量就是流量,成交再看成交。

  这两者应泾渭分明地归属于两个不同职能:市场和销售。二者应紧密合作,但指标分开,这样两者才能把各自的工作都做好。

  当然,我搞软件的,别给我整来一堆美妆用户。只要流量不是瞎搞来的,更多就是更好。

  内容:流量之王

  在所有流量渠道之中,唯有内容可以贯穿时间空间,精准实效。在好的搜索引擎、分发机制下,基于内容的流量能做到自然成长。

  一次施力,终身受益,且门槛低,人人皆可起步。

  由内容吸引来的流量,比关键字广告更精准一倍的同时,还更便宜一倍。在当前这个 SaaS 好内容缺匮的阶段,这是在市场层面新玩家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而内容的问题,就是生效慢。怎么也要半年起步,需要长期经营。

  这个时长比较尴尬。

  各团队做规划,一般都是 2-3 个月一轮。意味着2-3 月就应该有可展示的成果,以便进行方向判断和调整。半年跨了两三个这样的周期。对很多团队而言,这般投资未来是奢侈的。

  在现有情况下,大家天天奔增长奔业绩的心情都能理解。每当季度末、半年末或年底冲商机冲业绩的时候,投入到内容上短期几乎没有效果,还不如多投点钱在广告,多打些电话管用。

  内容在紧张的时间表中也就永远就排不上号。

  而对于有长远规划,对局面有一定掌控力的企业而言,内容运营一定是标配。虽不是唯一手段,但是极为关键。

  差的、凑数的内容运营,可能就是每周发一发新案例、吹一吹新成就。这种内容聊胜于无,也就是在和客户宣示:我还活得好好的。

  而好的内容运营,应当自己就是领域 KOL,自己就是专家,一笔一触与观众共鸣。

  我点名鼓励达达(虽然不是 SaaS)的技术公众号【达达集团技术】。三年前我关注到,看到里面内容几乎毫无藏私,把深厚的、高价值的实战经验摆在大众面前,我对达达大研发部的极客精神感到钦佩。此类公众号在同领域中应有重要影响,并对技术人员产生无可置疑的吸引力。

  当然,极客文化是很特殊的群体文化,绝大部分市面内容也肯定不针对开发者。选定要针对的目标受众后,如果自己团队里没有真正懂客户的,那也只能撸起裤管,多去客户那走一走,站在客户的视角去出内容。

  有感于内容市场的混乱,未来做个专注于 SaaS 领域的内容平台可能会存在它的市场,且这个市场会稳定增长。

  流量与标准化

  产品标准化程度越高,流量也就越重要。此类情况,流量是限制收入增长的最大瓶颈。很简单,就是干。

  而对于较重交付的产品而言,流量的扩大本身没有大意义。客户想要转化,需要从接触到售前到购买售后,全环节全部扩容,才能容纳新的流量最终落盘。而团队、人的扩容比单纯流量更非标、更困难。

  这也是美国那边 SaaS 市场营销投入如此大的原因之一。

  对于无法标准化的产品,我个人虽有经验能力,但不愿作为长久事业。做这样的产品,似是在参与一盘烂游戏。我更想摔了棋盘,构建更好的秩序。

  总结一下

  用人铺、以销售和服务为核心的企业软件,天然就是分散的。中国有成千上万、甚至更多不知名的 ToB 企业,借由既有资源得以存活,同时又被其束缚,无法突破。

  然而,流量是天然有头部聚集效应的。ToB 虽细分很多种类,但头部效应不变。每个种类最终都会跑出少几家领袖来,掌握大部分资源。

  由此可见未来:行业中水平不行、过去依赖区域性资源的厂商,肯定会死一批,化为细分领域头部玩家的养料。借由这部分营养,会有收入过十亿人民币的大头跑出来,跟着一系列估值过十亿美金的独角兽。

  而中国的 ToB 市场,大概率会有数十乃至数百家细分领域领头羊,摩肩接踵,奔涌向前。

本文来自 SaaS老麦讲坛,作者:老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