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中国软件产业把住了企业发展的核心脉搏


MetaERP的成功研发,不仅让华为得以“活下去”,更是以华为、用友、奇安信、中软们为代表的中国软件产业链,面对西方“断供停服”的一次集体胜利,作为曾经的“跟随者”,中国的软件产业正在对国外厂商实现弯道“超越”。



4月20日晚间,华为官宣:已实现自主可控的MetaERP研发,完成对旧ERP系统的替换。

华为任正非亲自为MetaERP站台。作为“华为有史以来牵涉面最广、复杂性最高的项目”,MetaERP的突破,是与多家企业共同完成,入局者包括用友、金蝶、奇安信、软通动力等多家上市公司。


在表彰会上,华为陶景文表示:“面对包含ERP在内等企业作业和管理核心系统的断供停服,我们不仅能造得出来,还换得了,用得好,现在终于可以宣布,我们已经突破了封锁,我们活了下来。”

01


让华为“活下来”的,是其企业经营最核心的系统实现了国产替代,支撑的是华为快速的发展,以及全球业务的高效经营。

简单来说,是一个研发技术自主可控、能够为超大型企业提供业务与运营管理的核心商业平台。

多年来,国内ERP的高端市场始终被SAP、Oracle等海外巨头垄断。据统计,目前国内高端ERP市场的客户以央国企为主,SAP和Oracle合计占有该市场50%的份额。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去年9月底,国家发文指导国资信创产业发展和进度,要求到2027年央国企100%完成信创替代。

随着“软件定义”深度融合到各行各业,国产化替代的脚步已经从硬件延伸向了软件,从“去IOE(IBM、Oracle、EMC)”到“去SOA(SAP、Oracle、Accenture)”,可以说,这次MetaERP的成功研发,不仅让华为得以“活下去”,更是以华为、用友、奇安信、中软们为代表的中国软件产业链,面对西方“断供停服”的一次集体胜利,作为曾经的“跟随者”,中国的软件产业正在对国外厂商实现弯道“超越”。

02


《2022年中国信创生态市场研究和选型评估报告》显示,我国信创产业规模近五年复合增长率为35.7%,预计2025年将突破2万亿元。可见,国产化替代市场有着非常广阔的空间。

实际上,在华为项目“横空出世”之前,中国软件厂商在企业核心系统和平台上对国外友商的替代脚步从未停止。

以软件板块的龙头用友为例,根据其2022年报显示,以用友新时期的核心产品——用友BIP商业创新平台为基础,面向一级央企累计签约27家,包括了中船、中国电子、国家管网、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国机集团、鞍钢、中粮、国投、中盐、中国黄金、中国物流集团等众多央国企。

用友网络董事长兼CEO王文京曾表示,软件自主创新和国产化替代不只是把ERP、CRM等软件换成国产软件,而是以新的思路、新的应用将数智化与信创化相结合,形成中国企业真正的国产化价值替代。

解读一下,这其中,是包含了“数智化支撑”与“信创化国产替代”两个层面的。前者是对企业的核心业务与运营系统进行的升级,是以数据为驱动,将业务和管理的底层支撑进行数智化的重构;后者,则是发挥国产软件的自主创新、可控能力,把其上的产品和应用做到“好用”级别,让客户“用脚投票”。

03


什么样的产品替代才是“好用”级别的呢?陶景文在大会上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要做到整个切换过程业务无感、数据不乱,相当于飞机在飞行中把发动机换出来。

在做大做强国有企业的大背景下,决定了中国软件厂商所要面对的,是一架架需求各异的庞然巨物。一方面,要把发动机的每一个零部件都进行不同场景颗粒度的替换,另一方面,还要根据这架飞机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的个性化调整。

以MetaERP为例,其要替换的系统,业务场景超过2000多个,实时要求数据处理量过百TB,每天的销售订单行超过76万,会计分录行超过1,500万,以及上千亿行的数据搬迁和验证。这样海量的业务和数据处理,没有足够强大且多方的支持,单靠一两家企业是无法实现真正替换的。
 
据了解,用友应邀承接了华为替换旧有国外ERP总账项目,通过产品研发和交付团队的努力,项目按质量完成交付,并在试点单位成功上线应用。凭借30多年深厚的企业软件产品创新积淀,以及在智能会计方面的先进思想与模型构建,用友很大程度上助力了MetaERP的成功。

EPR作为企业的核心系统,或者说是企业的中枢神经,是有其标准组成的,一套ERP必须要包含六大组件,抽象来看就是人、财、物、产、供、销,这六大组件缺一不可,组件之间环环相扣。比如ERP的实施,就必须从销售、采购到生产,才能最终实现财务记账,缺少任何一个环节财务账目都无法完整。

由此可见,在企业软件与服务领域,“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如果没有长期服务众多行业领先客户的复杂业务场景的经验,ERP是很难真正落地并发挥价值的,这其中需要的不仅仅是金钱、技术或海量客户验证,更需要的是时间的积累。

这种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涉及到项目售前、交付和服务的全流程,是一个以支撑企业核心业务为标的的平台系统的必须,也是软件产业的客观规律。国际国内的主流产品,都是企业服务厂商们数十年的专注投入和持续迭代打磨出来的。

04


众所周知,过去中国科技产业的自主创新突破一直以来面临着很多压力,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面临“卡脖子”等问题,因此,无论是要确保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还是更多的中国企业要实现数智化的转型,都要求我们必须从底层硬件到上层软件核心领域实现新一轮的自主创新。

数智化、国产化的道路是漫长且艰难的,但中国的企业,中国的软件产业,必须也应当这样去做。

在这盘大棋之上,既需要以用友为代表的中国软件厂商持续创新、优化迭代,让“软实力”更多、更深、更向前端的去融入到企业业务和运营管理之中;同时,也需要像华为这样有坚定替代魄力、拥有“硬实力”的基础设施厂商,提供更为丰富、更加坚实的底层支撑和应用舞台,多方携手,才能抓牢数字经济爆发所带来的万亿级市场机遇,在数智新时代把住中国企业发展的核心脉搏。





加入我们

专题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阅读


点个「在看」,和我们一起聊聊

本文来自ToB行业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