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低代码,ISV的新增长逻辑

在计算机发展的早期,硬件和软件是一体的。后来,软件从硬件系统中分离出来,就出现了所谓的独立软件开发商,也就是ISV。今天我们所说的ISV,并不是与硬件系统相独立,而是与平台厂商相独立。比如,围绕企微、围绕云厂商的应用开发商或服务商,都属于ISV

本质上,ISV与平台厂商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因为迄今为止,包括钉钉、企微和飞书在内,还没有一家平台公司,具有独立服务所有行业客户的能力。它们必须依靠各自平台生态中的ISV,才能输出全面的服务能力。

早期,背靠互联网大厂平台和生态,特别是平台厂商初期的扶持计划,也就是补贴,大部分ISV的日子过得都还不错。

不过,最近情况开始发生变化。

01

没了补贴的ISV,还能做下去吗?

随着平台生态的日趋成熟,互联网大厂平台开始削减,甚至取消补贴。这让一些缺少行业基础的ISV立刻陷入困境。

事实上,自古至今ISV都是一个天花板不高的生意,大多数ISV很容易落入低增长、低利润和难以规模化的陷阱。

虽然平台生态为ISV提供了更多机遇,但是ISV仍然面对难以克服的挑战,比如:

  • 客户定制化要求
  • 需求变更频繁
  • 项目成本不可控
  • 人工成本越来越高
  • 项目时间越来越短
  • 项目难以落地
  • 低价竞争
  • 低利润
  • 难以规模化

这些难点累加起来,ISV的盈利就越来越难。如果平台厂商有大力度的扶持还好,但如果没了补贴,对那些行业能力不足的ISV,生存都成了问题。

实际上,导致这个结果的背后有很多原因,但是最主要的是两个:生产效率问题和商业模式问题。前者影响了ISV的盈利水平,而后者则制约了ISV规模化的增长。

02

低代码是解药,还要探索规模化

近年随着低代码的快速兴起,给陷入困境的ISV带来一线新的希望。

的确,采用低代码的敏捷开发,可以实现软件的快速开发和交付,以及高效率响应客户需求的变更。通过效率提升降低项目的成本,以及缩短项目周期。依靠低代码平台,可以极大提高软件的生产效率,从而改善公司的盈利水平

但是,低代码开发只是缓解了ISV的盈利压力,而另一个更重要的目标-规模化,却很难通过提高效率解决。因为软件规模化的前提是“可复制”和“可重复”,而不是“快”。

所以,低代码并不是ISV的终极解药,由低代码带来的商业模式转型才是。

ISV要想实现规模化增长,就必须选择正确的商业模式,以及可规模化的商业化路径。

相较于传统ISV的定制化和项目化的商业模式,SaaS化的商业模式,无疑更能支持ISV业务的规模化增长。

一种商业模式的优劣,是以经济学标准来衡量的。业务的SaaS化,在为ISV带来总服务成本(Total Cost of ServiceTCS)大幅降低的同时;也有能力降低客户的总拥有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TCO)。因为SaaS化的可复用性,服务的客户数量越多,平均到每一家客户的TCS就越低;而TCO可以通过定价控制的。只要控制和平衡好TCSTCO,就有可能实现ISV和客户的双赢。

毫无疑问,这种商业模式可增加ISV的收入和利润;同时也让更多客户以低廉的成本使用数字化服务,所以这种模式在当下的数字化转型大潮中是正当其时的。

我近期调研了一家教育行业的ISV,蝉鸣科技。去年开始,蝉鸣开始使用腾讯云微搭的低代码能力,其人效年产值由30万提升至50万,公司的主要人才构成已经从“开发为主”转变为“服务为主”。

这家公司已经服务了全国4.2万多家幼儿园、2万多家中小学,以精细化的服务、多场景标准化SaaS、低代码个性化应用以及联合生态共建的方式,为局校提供教学服务、教育评价、教育管理等场景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其中自建个性化应用已深度覆盖学校36个场景,迈出了规模化的一大步。

03

蝉鸣对ISV的借鉴意义:服务为王

在深度访谈蝉鸣科技负责人之后,发现他们的做法,对其他ISV很有启示。

首先,提升交付效率,实现迅速盈利,先让公司能活下来

以往蝉鸣把大部分时间和资源,都花在了开发和需求变更上,而留给自己的“主业”-服务的资源很少。所以为了满足客户的要求,只能靠大量地“堆人头”。显然,这条ISV的老路,在客户要求尽快见到成果的今天,已经走不通了。

蝉鸣采用腾讯云微搭(WeDa)后,开发效率提升50%以上,如果计算利用标准组件所节省的时间和人力,交付的效率整体提升的幅度将更大。

其次,向业务SaaS化转型,实现规模化落地。

目前,蝉鸣已累计服务学校数6万多所,服务家长教师1000万人。在这样的规模下,其客户留存率仍能达到95%以上。

这个成果离不开微搭对业务SaaS化的支持能力。因为我们知道,ISV传统SaaS系统自研开发周期长、二开成本高,ISV选用一款低代码产品,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降低开发成本,但是要想规模化,很考验在低代码平台上开发的应用,如何快速交付给不同的客户。

大部分低代码平台,都需要ISV为终端客户独立采购一套低代码,ISV在上面开发应用。得益于微搭对多租户架构的支持,蝉鸣可以用自己的账号,客户无需独立采购,就能统一开发一套SaaS应用,一键导入导出就能跨租户跨环境部署,不同环境之间数据、应用相互隔离,保障了不同客户的数据资产安全的同时,蝉鸣作为服务商也能在自身账号上统一管理客户资产,使蝉鸣的业务SaaS化得以以较低的成本实现。

第三,选对生态

蝉鸣以企微生态为依托,通过企业微信连接学校,通过微信连接到家长,这种网络效应是其他平台型SaaS不具备的。

一个脱离生态的SaaS,很难推广和被广泛采用。实际上,很多软件交付之后,就被束之高阁。因为连接用户的“最后一公里”确实很难。

在蝉鸣的客户场景下,无论是教育局端、校方,还是家长,任何一方的连接受阻,都会使整个方案的效果大打折扣。所幸在与企微生态+微搭的合作过程中,帮助客户实现局端、校端、家长在数据与信息上的互联互通。

第四,服务为王,要让每个用户都用好

蝉鸣的负责人在访谈中谈到:蝉鸣的优势,既不是商务销售,也不是技术,而是服务。蝉鸣的团队深耕教育行业,学校CIO服务团队长期驻扎在校,深度理解学校的需求与痛点,从而实现不同学校在同一场景下的定制化需求,仅需少量代码改动即可实现,这是用服务换效率。同时,针对每个学校,蝉鸣都建立了7*12h的线上服务群,定期到线下,深入学校各部门一对一答疑,这些细致的服务,最终在行业内做出了口碑。

在蝉鸣看来,虽然客单价高低自己不能控制,但TCS却可以通过业务SaaS化进行压缩;通过交付过程的复制,累活也可以变得不累。最终把别人眼中的脏活、累活,变成了一门有利可图的生意。

实际上,蝉鸣的“野心”还不止于此,借助于低代码平台和企微生态,蝉鸣开始向行业平台-教育行业数字基座进军。“得平台者,得天下”,在教育行业这个专业生态下得以尝试。

建立在企微生态和微搭之上的教育数字化基座,屏蔽了底层数据的复杂关系,规划和定义了应用的加入标准,为未来的教育行业数字化,建立了基础和定义了业务标准。

写在最后

企业服务进入互联网时代,固守传统业务模式的ISV将越来越难。因为增长的逻辑变了。

ISV要想彻底摆脱低增长、低利润的陷阱,实现规模化增长,就必须向业务SaaS化转型。

蝉鸣的经验给我们启示是:选择一个对的PaaS平台,以及一个成熟的SaaS生态,采用一种创新的业务方式。在发挥自身行业优势的基础上,使自己的生态价值最大化。

这也是平台生态下,ISV的新增长逻辑。

本文来自ToBeSa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