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臂猿-企业应用及系统软件平台
注:为降低封号风险,本文企*微*简称QW,微*信*简称WX。
上周一,一位朋友给我发消息,大意是QW计划推出新的服务商政策,QW服务商认为是平台在抢夺自己的客户资源,由此导致群情激愤。
当晚,根据这位朋友提供的信息,以及SaaS高管群群友提供的信息,我写了一篇文章评论这个事情。
大意是:QW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
因为SaaS公司销售管理的一大难点,就是直销和渠道的冲突。
比如,同一个订单,直销和渠道都在接触,最后出现争抢,服务商闹到公司高层,订单到底归谁呢?
一般来说,平台类SaaS公司都比较重视服务商生态,因此他们都会奉行一个政策,叫:服务商优先。
比如,钉钉就明确过“Partner First”的经营战略。
而QW的这个政策如果落地,相当于清晰的发出一个信号,那就是:QW优先!
在QW服务商普遍没有实现盈利的情况下,发出这样一个信号,无疑会对QW生态造成破坏性的影响,也会为中国SaaS生态做出一个很不好的示范。
文章发出去以后,很快就被WX同学找上门,他们和我沟通:这个政策毕竟还没有落地,调整的可能性很大。
建议我删除文章。
实话说,发这个文章前,我就做好了被删文,甚至被封号的准备!
原因是什么,大家都懂的。
但是事情很快出现了一些变化。
因为文章被QW高层看到了。
过了两天,爆料的朋友给我发来了新消息:
大意是,政策被收回重做了。
在这里,我要为QW高层点一个大大的赞。
其实我只是一个不知名自媒体,他们不可能是为了我而收回政策。
大概率是QW高层也觉得此事处理得不够妥当。
不过,“收回重做”的后续会怎么样?目前还没看到。
从这件事情上,我也发现了2个严重的问题。
首先,QW高层也是普通人,他们未必知道一线的具体情况,都是听中层汇报。
而中层就算如实汇报了,也未必能“感性”传达服务商的真实情况。
阿里云创业早期,创始人王坚教授每年都要用掉200多张机票——其实就是他不满足于听中层汇报,而是亲自去跑客户一线。
但是,服务商毕竟不是客户,在大平台面前,大多数服务商其实都是弱势群体。
加上信息传达的阻隔,才导致QW服务商不通过正式渠道反映情况,而是试图通过一种曲折的方式表达集体诉求。
另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在于,为什么在QW调整政策的情况下,很多服务商能做的事情只有抱怨?
其实,在中国的商业环境,大公司“欺负”供应商的事情屡见不鲜。
比如,在制造行业有一个著名的“落地数结算”。
意思就是说:供应商按照采购订单把零部件送过来,企业验收合格入库后,是不会给供应商结算和付款的。
甚至在零部件被使用以后,仍然不会结算。
那什么时候结算呢?
要等到用这个零部件装配的产品都完工落地了,才给供应商结算。
曾经一位制造业高管给我说:他给一名外企CEO讲了这个规则后,这位CEO直言“这不是欺压供应商”吗?
但是在中国,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谁强势,谁就可以制定更有利于自己的规则。
再举个例子,某著名快消品厂家,原来是供货给一级经销商,一级经销商再供货给二级经销商。
也就是说,二级经销商属于一级经销商的客户资源。
但是该厂家为了实现“深度分销”,跳过一级经销商,直接和二级经销商签约。
一级经销商本来就只是一个中转角色,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面对厂家的“强取豪夺”,一点反抗能力都没有。
说到企服生态,很多朋友会感叹国外的生态建设得好。
因为我在Oracle的服务商呆过几年,又在Oracle公司呆过几年,两个角色的切换,能切身感受到“为什么国外公司的生态建设得好”。
这里就挑其中2点来说说。
其一是Oracle会刻意控制自己的经营范围。
实现这一点的方法,就是严格的定价机制。
比如,当服务商普遍的人天单价在2500~5000之间时,Oracle的人天单价一直保持在8000~10000。
当然了,在利益驱使下,某些Oracle公司团队会通过与服务商一起接单的方式来降低平均人天单价,但是在Oracle强制性的定价机制下,降低的幅度是比较有限的。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Oracle团队对服务商的挤压。
其二是Oracle的服务商基本都有两把刷子。
和很多QW服务商只卖QW标准功能比如会话存档、邮箱不同,Oracle的服务商都会提供非常重的实施甚至咨询服务。
更有很多服务商,通过行业深耕,打磨出了自己的行业解决方案和产品,这就大大增强了和Oracle公司battle的能力。
以曾经的Oracle服务商汉普为例,他们为钢铁行业量身打造了一套行业产品。
虽然这个产品是基于Oracle系统的二次开发,但是对客户来说,大大降低了实施成本,提高了系统价值。
面对这样的服务商,就算Oracle想“强取豪夺”客户资源,其实也是难度极大的。
所以,回到前面的问题,“为什么国外公司的生态建设得好”?
一方面当然是平台的刻意为之,但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因为服务商自身的强大。
或者说,那些不够强大的服务商,都被淘汰出局了。
因此,从QW这次事件来看,一味指责平台是没有意义的。
服务商把自己的权益建立在“平台的良知”上,更是空中楼阁。
我甚至可以大胆的推测:
即便是“最有良心”的平台,一旦生态繁荣到需要优胜劣汰的阶段,对那些没有核心竞争力的服务商,也一定会无情淘汰。
毕竟,在商言商。
就好像作为一个打工人,一味和老板谈感情,而不谈自己的价值,那么他的下场是可以预见的。
最后,欢迎添加王老师的个人微信(请勿重复添加),申请加入中国最大SaaS微信群,领取B端产品资料大礼包。
请用个人微信添加
以下是部分课程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