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au退出中国市场,对阿里云、帆软等国内BI厂商是福是祸

  在刚刚过去的11月,中国BI市场被投下一颗重磅炸弹:有着BI鼻祖之称,位居Gartner《2021年分析与商业智能平台魔力象限报告》领导者象限的Tableau宣布“退出”中国市场。

  之所以加了引号,是因为Tableau并非真正退出中国市场,而是停止在中国大陆的直接经营活动,转交给其母公司Salesforce在中国的合作伙伴——阿里运营。

  经过半个月的观察及采访,本篇文章试图解开Tableau“退出”中国市场的原因,并解答由此引发的有关中国BI市场的一系列问题。

  BI还是门好生意吗?

  看到Tableau“退出”中国市场,第一反应肯定是是否因为中国BI市场不景气?

  当然不是。相反,在大谈特谈数据驱动、数据使能的当下,能把数据转换为资产的BI工具备受青睐,整个市场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数据最直观,IDC今年7月发布的《2020年下半年中国商业智能软件市场数据跟踪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BI市场规模为5.8亿美元,同比增长17.1%。同时,IDC预计,今年中国BI市场增速将快速恢复,市场规模预计达到7.0亿美元,同比增长恢复到21%。到2025年,中国BI市场规模将达到13.3亿美元。未来5年间,中国BI整体市场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7.9%。

  Gartner对全球BI市场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2020年至2021年,国际ABI(Analyticsand Business IntelligencePlatforms)市场本质没有太大变化。2020年全球ABI市场的整体收入规模达到了60多亿美元,较2019年增幅19%。

  Tableau为何“退出”中国市场?

  既然如此,在BI领域大名鼎鼎的Tableau为何要“退出”中国市场?中国软件网及帆软、永洪、数睿数据专家一致认为,这是两方面因素所致:

  一是国产化替代的大趋势。

  “BI对接的一般是企业的核心数据,美国这类的BI工具会慢慢被替换。”的确,早在十余年前,去”IOE”的口号便被提出,棱镜门、中美贸易战等更使得企业,尤其是党政机关“把数据掌握在自己手里”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二是自身经营问题。

  即考虑到投入产出比,Tableau觉得在中国直接开展经营活动并不怎么划算。这点从Salesforce的财报中能窥见一二。众所周知,Salesforce并没有直接进入中国市场,整个亚太市场的收入在Salesforce整体营收中,占比连10%都不到。

  再看Tableau的收入。在没被Salesforce收购之前,Tableau2018年收入为11.6亿美元,2013年到2018年间营收平均每年增长37.8%。假设以相同增速计算,Tableau2020年收入应在22亿美元。

  按照整个亚太市场为Salesforce贡献不足10%的营收,Tableau在亚太市场的营收也就2亿美元,再细化到中国大陆市场。

  所以,Salesforce可能觉得,为了这点营收专门配备人手并不怎么划算。

  再说,借助合作伙伴的力量,又不是不能销售。

  同时,数睿数据也指出,Tableau的功能不足,也是原因之一。“Tableau的产品能力只覆盖数据分析和可视化这一块,在国内有一定的不适应性。国内BI项目市场需求,需要更全的产品能力,如数据整合、数据加工、数据治理、数据分析、数据大屏。”

  客户怎么办?

  Tableau“退出”中国市场,最受伤的自然是现在使用Tableau的用户们,接下来该怎么办?

  从短期来看,无论是买断的SaaS订阅的Tableau用户,仍然还可以使用。Tableau也表示,在2022年1月31日前,仍然可以通过现有合作伙伴续订订阅和购买附加组件。

  自2022年2月1日起,用户可通过位于新加坡的客户解决方案团队和合作伙伴团队续订或购买附加组件。但从长远来看,还是要向Qlik、帆软、永洪、数睿数据等BI产品过渡,最好选择国内的BI工具。

  一方面是出于对自身数据的保护,二是能看到Tableau在国内根本没有售后团队。Tableau自己也称,此后的服务支持,具体细节还在商榷。

  阿里如何平衡Tableau与QuickBI?

  Tableau“退出”中国市场后,将有阿里负责销售。同时我们也知道,阿里自身也有BI产品QuickBI。

  问题由此而来,在这次合作中,阿里将收获什么?阿里又如何平衡Tableau与QuickBI的关系?

  先解决第一个问题。与Tableau的合作,无疑给阿里带来多方面的帮助,从帆软、永洪、数睿数据专家的观点中能总结出,这些帮助包括几方面:

  一是吸取Tableau在BI领域的一些优秀经验,如产品、服务和运营等;二是提升阿里云在BI领域的名声;三是为阿里云带来新的客户群体,进而转化成营收;四是带动阿里云QuickBI的销售。

  再看第二个问题,阿里如何平衡Tableau与QuickBI的关系。从大方向来看,二者的确存在一定的竞争。

  帆软专家认为,阿里可能会在产品定位上做一些差异化,例如面向的群体和产品功能做区分,营销层面可能也会有一些资源投入上的平衡考量。

  数睿数据认为,二者的竞争关系有限。一方面因为QuickBI通过阿里云官方渠道销售,而Tableau则通过阿里云的云市场,由代理商合作伙伴进行销售和售后;

  另一方面是面向群体不同:现阶段QuickBI面向中小客户,以及对可视化要求较高的客户。Tableau则面向金融等领域专业和中大型企业,以及一些外企在中国运营的客户。

  同时,QuickBI基于阿里云原生,会以SaaS化以及配套专有云销售为主,Tableau主打私有化。

  国内其他友商是否受到影响?

  一边是Tableau“退出”中国市场,中国BI赛道少了一个玩家;一边是阿里得到Tableau的帮助,对其BI业务多少有利。这是否又对国内其他BI厂商造成影响?无一例外,三家BI代表厂商均表示不会带来太大影响。

  如帆软表示:“Tableau的’退出’对于国内的BI厂商都算是利好,但利好是来自于自身过硬,前提仍然是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对帆软而言,有了Tableau加持的阿里,也并没有太大的威胁。“帆软目前是国内BI领域的市占率第一,凭借优秀的产品和服务、丰富的经验、良好的品牌口碑,已经构建了强大的竞争优势。”

  反倒是得到Tableau,对阿里也不一定全是机会:如何做好二者之间的平衡与整合?同时Tableau偏向于自助分析,由于国内企业信息化水平和习惯等原因,自助分析在国内尚未成熟。

  客群的差异也不会对数睿数据产生太大影响。“我们的主要客户是代理商,其面向的客户在BI上只是一小部分需求,更多的是在数据治理和数据集成上,需要端到端一体化的数据能力。”

  同时,通常收购一家公司或兼容一家公司产品,都需要一个磨合期。况且阿里本身也具备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涉及到产品研发、解决方案、销售、服务等一系列配套体系的调整,短期内对数睿数据影响不大。这一点与永洪的看法不谋而合。

  为何国内BI厂商成为领导者?

  将目光回到整个中国BI市场,会发现这个市场与国内其他软硬件赛道不同:领导中国BI市场的,多为本地BI厂商。

  如根据IDC的报告,帆软已连续四年位居第一;永洪在敏捷BI领域也是领头羊。取得这一成绩,自然离不开国产化替代大背景的带动。但更离不开自身中国BI厂商自身的努力。

  总结几家BI厂商的观点,原因主要聚焦在两方面:

  一是产品更适应本土需求。国外企业的数据质量普遍较高,诸如Tableau这样来自国外厂商的BI产品多侧重数据分析,无数据治理能力。

  而国内企业对BI项目的需求,需要提供数据整合、数据加工、数据治理、数据分析、数据大屏等一系列数据功能。

  二是生态与服务。除了产品功能更贴合国内企业需求,由于咨询、实施、售后团队都在本地,这使得服务也更加便捷。同时,国内厂商之间的集成融合也更顺畅。

本文来自ToB行业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