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究竟是 SaaS “繁荣的良方”,还是“致命的毒药”?

SaaS 是锤子,还是钉子?

作者|鹿尧

来源 新眸   ID xinmouls


这几年各行各业的噪声都很多,尤其是 SaaS。

根据 Statista 披露的数据,2016 年至 2020 年期间,全球 SaaS 收入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25%,规模超过 1500 亿美元。而据 Gartner 预测,目前 SaaS 已经占据了整个企业软件市场的 1/4 以上,如果照这个速度推算,到 2030 年,这个数字将达到现在的 2-3 倍。

一些市场声音认为,SaaS 正在讲述的是为数不多在当下具备长期成长性的故事。除了开山鼻祖 Salesforce 向内扩容、向外并购,在资本市场纵横捭阖,谷歌、微软等老牌科技巨头也都纷纷下场,从医疗、零售到地产、教育、金融,万物皆可 SaaS,一度出现了大批的垂直行业创业者。

犹记得在 2016 年的时候,LinkedIn、Tableau 都遭遇了暴跌,并带崩了包括 Salesforce、Workday、Facebook 在内的一众明星公司。当时美国著名 VC 机构 SapphireVentures 合伙人 ShivSachdev 曾对 SaaS 投资热潮担忧,并预测当年的热潮会减退,大量公司发展将走向停滞。但如果你了解之后的走势,会发现他的预言并没有成真。

最明显的,从红点投资创始人 TomaszTunguz 披露的数据来看,大部分 SaaS 公司在 2021 左右均达到了有史以来最高的估值/市值点,这些公司可以用更多、更快、更稳定的方式获得资本注入。

二级市场的反馈有一定参考意义,就像下图所展示的,以 Zoom、SnowFlake、Shopify、Adobe 为代表的公司在 2020 年和 2021 年下半年到达的市值峰点。其中,SnowFlake 上市后用了不到三个月,身价就达到 1372 亿美元,Zoom 不到一年市值就突破了 1700 亿美元市值。


站在 2022 年的节点,情况却再度发生了变化:随着标准普尔 500 信息科技指数整体下跌,大部分 SaaS 公司市值大幅缩水,比例甚至高达 80% 以上。去年下半年突破两万亿的微软,身价也从年初开始逐渐回落到如今的 1.8 万亿以下。


国内也一样,除了已上市的公司股价下挫,一级市场的表现也不乐观:一季度整体投融资事件环比下降、总金额缩水的情况下,没有哪家投资人愿意再给企业服务领域的某个玩家 30 倍以上 PS。

表面上,是前两年 SaaS 被慷慨追捧的光景不再,企业和投资人在接受市场考验,但业内人士深知,波峰与低谷在 SaaS 这条赛道上很常见。

抛开经济周期的影响,聚焦到 SaaS 本身,仅这两年,任何一家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方式其实并没有特别大的变化,甚至还处在不断优化的过程。

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01

SaaS 回落,跌的是预期,不是价值


主打多媒体制作类软件开发的 Adobe,一直被称为是传统软件公司转型 SaaS 的模版。

前期发展和微软卖 Office 套件的逻辑一样,Adobe 卖的是自研产品 Illustrator、Ps、Acrobat 等软件的 License。2007 年开始变道后,以其创意云板块为例,Adobe 将以上本地软件与创意云整合,开始主推订阅制 SaaS 云服务模式,这和同期转型的微软卖 Office365 的逻辑又一样。

比较 Adobe 和微软会发现,他们几乎在统一时期进行转型,自研的产品本身也都具备刚需属性,转型 SaaS 带来的效果明显,过往轻度用户的加入也加速了产品的普及和长尾客户的培养。

以 Adobe 财务数据表现为切口,从 2016 到 2021 年,除了营收数倍增长,净利润的增长幅度更大,PS 值随业务成熟从个位数涨到 20 左右,市值也从 500 亿左右飙升到峰点的 3000 亿美金。彼时微软也靠转型拥有了完整的云生态,智能云收入从 16 财年的 250 亿美金,增长至 22 财年的 750 亿,收入占比提升 10%,是所有业务线中增长最快的。

也就是说,入局 SaaS 直接推动了两家公司市值的飞涨,倒映在当下的市场,近年来数据化转型和线上化需求的迫切,加上疫情期间,以 Zoom 为代表玩家的协同办公领域,整体业绩也大幅提升,SaaS 在国内外的供需两端都掀起了热潮。尤其这两年是比较关键的时间点。

根据美国 SaaS 指数 BVP,这期间整个赛道取得了远超 100% 的回报率,其中热门选手 SHOP、SNOW 等回报率甚至高达 246%、183%,远高于同期的纳指、道指。前有 Salesforce、Adobe、微软作为先驱,后有 Zoom、Shopify 的崛起,加上当时的 VC 们手里比较充裕的现金流,SaaS 水涨船高。

回到 SaaS 本身来看,是因为它讲给市场的故事很有想象力。

SaaS 即 software as a service (软件即服务),将传统软件公司的买断转为租赁,本质是订阅。前者的收入主要是一次性费用以及部分售后的升级维护,软件公司要实现持续的收入增长,前提是下一年度在保持留存的基础上获取更多新用户。相反,SaaS 基于云端,避免了高昂的初始化成本和维修费用,省却了本地部署的时间成本,客户获取服务的方式更便捷。这样一来,SaaS 同时具备更快、互动性更强的产品迭代能力。

对于用户来说,选择什么软件根本上是为了获得某个具体的服务,软件在云端还是本地,影响其实并不明显。如果从整个客户生命周期来看,只要能够保证续费率,那么从单一客户身上获得的重复收入就会高于传统的一次性买断,后续更多的增值服务也会带来额外的增长。长周期的稳定收入下,企业规模也会增长更快。

即使初期 SaaS 不如直接卖软件赚钱来得丰厚且快而直接,但这并不妨碍这个模型被资本喜欢,他们对一家公司的估值,往往也是对后者未来自由现金流折现的期待。

横向看 Adobe 的转型过程,最主要的阶段在 2009-2017 这 8 年,先打地基缓慢爬坡,过了第一个四年后,当 SaaS 业务占总收入超过 20% 才开始加速,2017 年,Adobe 的 SaaS 营收占比超过 80%,开始进入平稳增长。对于有前景的赛道,想在同样的路径上实现复刻,需要更加具体的估值体系。

一般情况下,参照 Adobe 的 8 年,一、二级的 SaaS 领域估值方法类似,可以前四年采用 PS 估值。据 BVP 统计分析,SaaS 企业营收每增加 10%,估值倍数增长 1 倍左右。等企业进入稳定增长,再采取 P/FCF、P/EBITDA 等方法进行估值。

具体来看,美国的 SaaS 市场更早也更完善,相应估值体系更成熟。此前就有投资人分享过一个经历 Salesforce、Zoom 等大量数据样本验证过的估值体系,行业认为 SaaS 估值大多遵循“三个 50% 对应 5 倍 PS”的方法,即毛利 50%,增长 50%,以及重复性收入占比 50% 的情况下,下一年度的估值将会给出 5 倍的 PS,例如:


那么,如果回到前面提到的,在 2020-2021 年这段时间,市场的利好抬高了估值标准,比如居家协同办公的多了、视频会议需求大了,涉及到相关公司的财务数据好看了,原来的 5 倍 PS 很可能被抬 6 倍、7 倍甚至以上,这里的浮动区间可以称为泡沫,但如果放在当时的语境下也是情有可原的。

随着外部环境趋于平稳,相应的明星企业也不得不增速放缓。一方面,市场给出的 PS 会相应回调到合理数值,另一方面,市场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当人们发现 Salesforce、Zoom 市值跳水了那么多,条件反射开始质疑:SaaS 是不是不行了?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从 BVP 发布的 SaaS 指数趋势来看,每次估值回调后,优秀的 SaaS 企业扛过压力后能够获得稳定的业绩增长,在长达十年的周期内,SaaS 一直处于向上的态势。

The BVP Nasdaq Emerging Cloud Index
图源:BVP

这样一来,SaaS 并不是风口,虽然它的模式容易理解,但研发重、获客难,强如微软、Salesforce、Adobe 等科技巨头也用了数十年时间进行不断的迭代升级。

结合各种因素考虑,会发现 SaaS 其实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这过程总会经历大大小小的周期。从国内来看,与美国市场的差距还很大,但国内 SaaS 和 IaaS 的倒挂释放很大的需求空间,回调会让一部分企业出清,这也是有意义的。

01

“SaaS”不一定是 SaaS


今年 8 月,Salesforce 发布 2023 财年二季度业绩,整体营收略涨,净利润大跌:季度收入 77.2 亿美元,同比增长 22%,净利润 6800 万美元,同期下降 87%。

增收不增利的境遇在这之前就有信号,从上一年度财报来看,虽然服务业务营收上涨,占比高达 93%,但实际盈利 14.4 亿美元较上一财年的 40.7 亿同比减少了 65.5% 以上。毛利率高达 75%,但各项运营费用高居不下,来自微软、sap、Oracle 等对手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上此前包括 Slack 在内的多项并购,短期内以利润为代价花钱买增长,让 Salesforce 不得不经历一段时间的市值阵痛。

同样的解释也可以放在 Adobe 这样的巨头身上,前不久斥资 200 亿美元溢价收购 Figma,然而市场的反馈并不积极,交易披露次日, Adobe 股价应声下跌 17%。

SaaS 巨头的并购热情,大多为了在已有的基础上,巩固技术的护城河,进一步提供生态外延的动力,维持行业地位。

即便市值回落,Salesforce 现在仍有 1600 多亿美金身价,Adobe 也超过了 1400 亿的市值。如果目光放在其他尤其是国内的垂类企业或创业公司上,考虑的估值因素就复杂多了。

回顾 2020 年富途 SaaS 概念指数,从 1250 点飙升 3 倍,几乎所有的 SaaS 概念股都创出历史新高。这一背景下,上市的明源云成为焦点,吸引了包括高瓴、红杉在内的多家明星机构。正式认购阶段共有 42.89 万人申购,合计认购金额 241 亿港元,超额认购约 645 倍。

明源云 16.5 港元的发行价,上市后的五个月走出了超过 3 倍的涨幅。市场热情让产品被足够美化,作为国内最大的地产 SaaS 服务商,明源云拥有 3000 多家终端地产客户,几乎已经对头部用户完成全部渗透,90% 毛利率的 SaaS 业务完全建立在服务房地产企业的基础上。

值得看好的规模效应和用户粘性,明源云在当时看起来是个完美 SaaS 标的,然而好景不长,去年 2 月开始股价一路下跌,目前较高点跌超了 90%。如果从财报来看,除了增收不增利和持续的亏损,最明显的是市场对明源云的误读:它其实不能算作一家真正的 SaaS 公司,这也是港股上市的赛道玩家的通病。

复盘过往数据发现,明源云的营收主要由软件服务的 ERP 业务和 SaaS 业务组成,上市前三年利润一路递增,分别为 0.89 亿元、1.80 亿元和 2.44 亿元。然而在这期间,实际上 ERP 业务的占比一直在 60%~70% 之间。利润上,投资者看好的不断增长的表现其实与 SaaS 没有关系,因为 SaaS 业务始终都是它的亏损板块,要靠 ERP 来进行反哺。

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导向,对于 SaaS 公司来说,营收的数字增长并不能代表绝对的实力,需要结合具体的投入和利润来看。

一般情况下,半成品的 SaaS 公司应按它的 SaaS 业务收入进行相应的 SaaS 估值,其他业务按正常传统软件公司估值。换句话说,把明源云看成是 SaaS 股,但它又不靠 SaaS 赚钱,就不应该按 SaaS 去估,甚至如果当年 SaaS 还不是热门,即便明源云上市,也更会被市场当作一家传统的 ERP 服务商,而不是 SaaS 独角兽。

从产品上看,由于近几年国内房地产行业举步维艰,通过向 B 端贩卖焦虑,明源云获得了不少回报。这难免让人联想到 2016 年的 LinkedIn,也曾宣称经济下行、失业率的提升反而能刺激用户更积极地使用平台找工作,但最终还是被远低于预期的指引打破了幻想。

所以当明源云考虑到 ERP 业务有限的变现能力和持续性的时候,它选择布局 SaaS 实现从卖技术到卖服务的转变,高估值同样是建立在增长的行业预期上,但这预期究竟能够兑现多少,按过去的经验来看,还需要经受 10 年以上漫长的生长周期来考验。

03

SaaS 是锤子还是钉子?


伪 SaaS、半 SaaS 的说法在国内很常见,大量一、二级市场倒挂现象的存在,除缺少不成熟的合理估值体系之外,最重要的依然是要回归到产品本身。

以微软为例,即使同处市场回调,它的市值目前仍可以达到 1.8 万亿美金的水平。从产品生态来看,微软云服务主要包括生产力和商业流程业务、智能云两大板块:前者提供协同办公产品和 SaaS 服务,如 Office 套件、LinkedIn 和 Dynamics 业务解决方案;后者则主要为企业提供包括 Azure,SQLServer,VisualStudio 开发工具等在内的 IaaS 和 PaaS 服务。

完整的云生态加上办公软件领域的绝对刚需,让微软在 SaaS 上的扩张一直难逢对手。

依靠自身生态优势,微软的 IaaS、PaaS、SaaS 各产品都能采用同类数据模型,不同组件之间很好协同,也没有大的兼容和交互问题;在 IaaS 层帮助用户做出较为完整的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提供例如存储、计算、数据库等服务;Office365 构建起标准化的在线工作流程;Microsoft AppSource 开放生态给独立软件开发商,大量的 Power Bl 应用将 Office365 的市场机会扩展到更广阔的 CRM、ERP 等领域。

根据 Statista 数据,微软在 2021 年全球占据了 7.9% 的 SaaS 市场份额,从单边市场到多边市场,产品基本上实现了商业闭环。如果我们拆解微软的抗压能力会发现,技术、生态、功能、解决、定价、销售、效果等都是绕不开的关键词。

比如 Office365 改名 Microsoft365,进而能够成为微软 AI 技术落地的重要载体,在办公套件中整合了多项 AI 技术,微软的“Teams+office”牵引的 SaaS 生态成型,成为名副其实的生产力云。这些都说明,在 SaaS 这件事上,微软有的不是模式上的优势,而是技术上的创新。

Salesforce 也是一样,纵观它的“工具-平台-生态”三步走战略,最开始的技术含量并不算高,随着技术驱动型的业务不断增长,带动技术上限的拔高,这些玩家们才开始踏入生态这条河流。

不过对于生态这件事上,国内外的企业都很容易形成共识。差别在于,有些是先考虑 MVP,比如一开始的 Salesforce 只专注 CRM 一件事;有些是一开始就堆功能做开放,反而不先重视怎么获客、怎么留存、怎么服务好客户达到需求,这种公司最终会成为市场回调撇下去的泡沫。

即使是 Shopify,虽然最早的时候平台里有很多插件和功能,但这些东西都是自己开发,等到需求端满足不了了,平台足够大了,或者说第三方开发的更好,所以选择开放给了第三方。

于是有业内人士观察说,都在讲“生态”,但国内的产品并不能称得上是真的生态,它的关注点更多在满足功能的大而全上,像是一种堆肥,所以做到最后越来越像、也越来越差,但反过来思考,像微软、Zoom 这些公司,从 0-1 的成功好像靠的也并不是生态。

中美 SaaS 市场经常被分析师拎出来做对比,说前者在全球企业服务软件市场中最复杂,后者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 SMB,都有一套标准化流程,关键是人工劳动力成本过高,这也给企业带来换设备的动力,类似拿锤子砸钉子,功能更重要。但国内的业务更复杂,所以需要能够解决具体难题的业务型产品。

但这里又容易出现矛盾,SaaS 最终解决的是劳动力问题还是功能或者业务问题,这中间会存在怎样的关系?

比如,认为 SaaS 是从一个成熟市场切入,改变了一个行业的服务路径。但从具体的功能角度来看,功能是有边界的,不存在特别高的天花板;业务是以解决特殊问题为导向的,包含了过多定制化因素。

如果从劳动力角度考虑,当 SaaS 切入一个具体的岗位,比如采购或销售,能够在完成等量工作需求的基础上降低更多的成本,一个岗位往往是行业共需的,这看起来更具备持续性。


作者:鹿尧,来源: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新眸】,原标题为《被误读的 SaaS 行业:真正的黄金周期才刚刚开始》。


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预约 SaaS 大会~

点击“阅读原文”预约线上直播

本文来自牛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