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Str APAC 归来的 9 点思考


中国 SaaS 出海的三个利器——超高 Efficiency、多产品策略、本地化。


来源 | 我思锅我在


结合 SaaStr APAC 2023 会场前后与不同参会者的交流,共 9 条心得与各位分享,以此共勉:

1. SaaS 发展再次回到“慢车道”,更是常态。

公司选择机构时,应该问问潜在投资人:机构的“exit model (退出机制) ”是什么。风投机构像红杉、BVP 或 GGV 等,他们通常愿意等到公司至少估值超过 20 亿美金的时候才会择机而退,很多机构如果无法陪创业公司走到更远,可能会在公司发展半途就施压。

回到 2014 或 15 年的时候,欧洲不乏发展不错的 SaaS 公司,比如已成长为独角兽的 Algolia,但却没有太多能长期陪跑的本地风投机构 (通常公司到估值 5000 万美金机构就会考虑退出),因为给了 Jason 早期投资的机会 (SaaStr 自己有超过 1 亿美金规模的早期基金)。 

2. Multiples (估值倍数,PS) 是今年最大的关注点和问题。

软件并购也开始谨慎,只有“Game changer (改变游戏规则的玩家)”才可以在 M&A 中受到青睐。同时整体估值还在下降,Salesforce 在股价最高的时候收购了 Slack,那个机会已经不在了。

我们肯定不会再回到两年前,现在最好的公司 PS 即“Multiple”也是 10x 上下,如果增速和相关指标都不及这些最好的公司,初创公司的 Multiple 就从 5x 开始,甚至更低。总体上,虽然去年 11 月市场开始回暖,但预计今年仍然会继续震荡。现在的平均倍数比 2019 年还低。

3. 即便初创公司创始人,需要找到在二级市场的锚点,也需要关注 Multiple。

Cloudflare、Monday、Zoominfo 等公司增速仍很好,Twilio 股价这么惨也有 21% 的增长,并做了第二轮裁员,但其 ARR 已经超过 4B 美金了。而现在成为市场“弃儿”(现场直接称 “losers” 并点名 Salesforce、Zoom 等公司) 还在“hangover (后遗症)”中。所以,如果作为初创公司,增长都比不过二级的大公司,那就不要再怪罪宏观环境的问题。如果对外融资时觉得在估值倍数上受到挑战,也不要质疑是这个市场的问题,而是自己的表现是否足够优秀。

4. 机构仍然有很多钱 (dry powder),但由于更高的利率才会有更高回报,这是投资行为仍比较冷淡的原因。

对创业公司来说,现在更要关注的核心是公司的综合经营效率,即 Efficiency = Growth (增速) + FCF% (自由现金率)。

对于早期公司,效率即 Early-stage efficiency = Net new ARR (新增ARR) / Net burn (净支出),或者等同于 Burn multiple = Net burn / Net new ARR。一般来说,公司超过 5 个销售,就要非常密切地跟踪整个效率指标,要把上述公式跟整个销售漏斗和销售周期结合起来。

另外,创始人需要扪心自问,如果无法继续在增长上投资,你还能做出多少现金流,这是一个发展健康度的观察。同时,当投资机构问创始人公司经营效率的时候,创始人也要问机构:你所指的 “Efficiency” 到底是什么?

5. 人机结合就是未来,大模型就像 AI 的“AWS” 。

AI 将融入 SaaS 和公司工作流是一个确定性极高的事实。所有跟现在工作场景相关的软件,跟过程和流程自动化相关的场景,如何将 AI 无缝融合进去会成为 SaaS 未来的壁垒。BVP 做出的判断是未来所有服务都会被以下组合拳自动化,或者我更愿意称为“Software 3.0”:AI+software+workflow+marketplace (AI+软件+工作流+应用市场)
6. 不要迷信“签单”,确认收入为王。

Jason 特地分享了当时创业的例子,当年还是如果你是市场第二就无法持续融资的年代。那时候他创业做的是电子签 SaaS,市场第一就是 Docusign,当后面被 Adobe 收购后,整合后的销售团队,佣金按照“签单金额”结算。

结果当年销售为了拿到更多佣金,开始签多年合同,而到了第二年公司发现虽然签单金额增加了 4 倍,ARR 却减少了 50%,这跟国内很多 SaaS 公司在大规模扩张销售后出现的情况似曾相识。

7. 千人规模 CEO,展会亲力亲为。

在个不算起眼的展台上看到了一家叫“Pepper Content”的印度公司,他是做一个面向内容营销团队类似“Hubspot”的营销管理平台,帮助市场运营对每个营销和投放渠道做 ROI 监测并提供优化建议。

我们对着一位看似销售的人问了许多问题,甚至还挑战了为什么他们可以向用户提供优化建议。直到最后向他要联系方式的时候才知道他是创始人,刚拿了 BVP 的 A 轮 1400 万美金的融资,公司已经超过千人规模。

想必一天下来他已经向无数参会者一遍又一遍讲述了产品、功能特点和场景等问题和道理,但依旧不放过每个可以分享的机会。同时,我们问他现在覆盖的市场,他说从第一天起就是印度和美国,并且近两年软件客户上升很快,这里面最大群体就来自美国。走在会场上,真切地感受到:“每家公司都是一家内容公司”。

8. 亚太一定是未来兵家之争,而印度公司具有天然优势。

Figma 亚太区销售 VP 在开场就表示今年会加大在亚太区投入,总部在香港,团队要从 15 人增加到 50 人。他也强调,从 Maxpanel 到 Figma,销售团队到了一定规模后更要重视那些看不见的即“Intangible”的东西,这与后面圆桌讨论上曾任 Asana CRO 的 OJ 提到的观点不谋而合,团队文化听起来很虚,但这是唯一不变的资产。人会走,产品会变,增速会下降,但不变的且公司能够获得复利的还是文化。

其次,这次到场的人数和参展公司的数量比例来看,印度绝对是第一赢家。不仅是 SaaS 公司,大的小的,还有在红杉之夜上遇到的渠道等生态服务商来看,印度市场的崛起绝不是偶然。

BVP 在市场发展的分享里也着重强调,印度市场里无论是服务印度本地市场还是 Day 1 面向全球市场的如 Zoho、Freshworks、Gainsight 或 Postman 等,这些公司有两个特点:超高 Efficiency 以及和多产品 (Multi-product) 策略。这不也是中国 SaaS 出海的武器吗?

别忘了这次会展还有个重要的中国出海 SaaS 公司“Lark”,Lark 对自己的定位是“Superapp for productivity”。第二天我们有幸来到 Lark 亚太区办公室,跟几位高层和亚太 GM 当面交流。我的感受是 Lark 开始融入全球 SaaS 生态了。而要在这个协同办公的大红海市场突围,利器便是上述两条,还有全球化后,如何做好 “Localization (本地化)”。

从全球化到本地化,才是 SaaS 能在海外本地市场扎根的关键。

9. SaaS 最大市场依旧在美国,毋容置疑,第一件事拥有 Linkedin。

这次到场超过 1000 人,而去年在美国的全球 SaaStr 大会到场超过 2 万人。做全球化,创始人及甚至所有核心高层必备社交三件套:Linkedin、Twitter 和 Facebook。如果选一个就是 Linkedin。不仅这是公司的门面,更需要创始人自己有一个体面的主页。走过每个展台,要添加联系方式,第一句就问是否有 Linkedin,其次是 WhatsApp 或 Twitter。

如果我们还在思考如何打造一个 SaaS 品牌的阶段,海外创始人已经在实践如何打造个人品牌。但只要提早准备,我们能迎头赶上。

常看到尤其是“Bootstrapping (刚开始不融资白手起家) ”的公司如 Clickup、Zapier 等的创始人,往往从创业一开始就非常注重个人分享,在公司博客或 Medium 上都会经常记录创业思考。这就是一种个人品牌的建立和公司文化的打造。如上面所说,这些隐形的东西往往奠定了公司的基因。


来源: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我思锅我在】原标题为《SaaStr APAC 2023 见闻:像做 SaaS 一样做 SaaStr》。



精选好文









本文来自牛透社